北京风俗图谱:重现百年前老北京风俗,追溯文化内涵
编者注:一百多年前,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昌夫到北京考察,在大街小巷中看到了陌生的北京风俗,便邀请民国著名画家刘延年等人绘制了上百幅风俗画,意图留存珍贵资料。几十年后,汉学家内田道夫偶然发现了一些稀有的图画,便为这些图画中的风俗写下文字说明,追溯风俗,阐释北京风俗的文化内涵。这些图画绘成一百多年后,一些老北京的风俗习惯逐渐消失。
2019年底,这本珍贵的《北京风俗地图集》终于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本书附有东北大学收藏的117张图片,分为八个部分介绍北京风俗。八个部分分别是时令习俗、礼仪、居住、服饰、用具、市场、娱乐、技艺,呈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风情;夹杂着上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深入阐释北京悠久的文化,向大家展现一个饱满、多彩、丰富的北京。
本文由东方出版社授权出版,节选书中《厂甸过年》、《白云观开光》、《清明上河图》、《彩绸扎虎》、《什刹赏荷》五篇,配以图文并茂的文字,供读者阅读。
插画: Aoki
撰稿人:内田道雄
《北京海关地图集》(日文)青木昌夫编、内田道雄讲解、刘延年插画、张晓刚译,东方出版社,2019年11月
1. 厂甸新年
和平门外的琉璃厂,俗称“厂店”。从海王村公园到南新华街,古画、古玩的市场十分显眼。正月初五到十五,是这里火神庙的吉日。庙宇狭小,但店铺密密麻麻,店员不停地吆喝着招揽顾客。
琉璃厂的开张,所谓厂甸的热闹,都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早春景色,手捧吱嘎作响的风车和糖葫芦的人们络绎不绝。
琉璃厂,原意是制造琉璃瓦的工厂。这一带成为古籍、古董云集的文化街,经历了三个时期。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刚刚统一中国时,山西六安府的赵姓人为了赚钱,把琉璃窑迁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郊门头沟,称琉璃渠村,并很快成为生产琉璃制品的官窑。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在北京大规模修建宫殿,由于宫殿建筑所用的大量琉璃瓦从路途遥远的门头沟运输十分不便,便在北京南门附近的海王村修建了琉璃厂。不过,清康熙年间,北京的宫殿修建也告一段落。门头沟的官窑足以满足朝廷的需要,于是海王村的工厂就被废除了。后来的事情,详细可参阅潘荣弼《帝都胜利记》等史料。琉璃厂进瞻云阁门楼,院内有官署,院外有一大片空地,树木繁茂。过石桥后,西侧的高台视野极佳。一里左右的街道上,各类百货店铺林立,尤其卖古玩、书籍的店铺很多。初一至十六日,这里是值得一去的地方,热闹非凡。
乾隆时期琉璃厂总图。
乾隆年间,四库藏书楼开张,《四库全书》编撰开始,这条街也渐渐热闹起来。参与编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下午便会拿着参考书目到琉璃厂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书店老板对书籍资料和版本相当熟悉,堪称学者的顾问,帮助他们做研究。同学斋老板孙殿启也是从书店学徒做起的年轻人,著有《卖书偶记》、《清代禁书识见录》、《琉璃厂简史》等。不过,也有书店老板看透顾客的心思,故意抬高价格,卖假书。
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的奇情》第七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因我早已仰慕琉璃厂在京城的名声,便从客栈里出来,步行前往。街道虽宽,但满街都是来来往往的骆驼,风一吹,黄尘十尺高。到了琉璃厂,路边店铺全是书房、笔墨、古玩等店铺。走进一家叫松竹斋的纸铺,一位白须老者走出来,双手合十,弯腰说道:“好久不见!您好吗?请进屋坐!”我愣住了。一个年轻人给我拿来一个水烟筒;老者连忙接在手里,装满烟草,然后双手递给我。然后他给我端来一碗茶,说:“你已经两个月没来了。”我本来想进来,不过是看看,不是为了买东西。被他这样招呼,我都不好意思空手而归了。老头子拿出明朝永乐年间宫中用的纸,说是近五百年前的东西,一张五分钱。我买了一百张,让他送到客栈去。我又去了老二有书店。刚进门,掌柜就迎上来,说:“哈哈,你来干什么!我算算你两个月没来了,你最勤快,看书快,你一直买谁的书?你从来没拿来。”店里订单好像很多。我问:“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书,值八十两银子?”那人说道:“这是礼部尚书李先生买的《赏花宝镜》、《蒲团》、《金莲》。”我听了不禁笑了起来。
2. 白云寺开光
西门外的道教白云观,每逢正月十五,热闹非凡。初八是祭星日,十八是神仙日,最后一天也就是十九是延九节。延九节是纪念明初全真道士丘元清的日子,所以格外热闹。也有一说,这一天是纪念元代的丘处机。观内的拱桥下,悬挂着带孔的钱币,投一枚铜钱进去,就会带来吉祥。桥下有道士在打坐,一动不动,犹如石头一般。
白云观原名太极宫,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太师丘处机曾在此驻跸,故取名长春宫。明正统三年改名为白云观,后经修葺,至今犹存。作为华北道教代表庙宇,名声远扬。“洞天圣地”四字牌坊林立,殿宇庄严,三清阁内保存道教经典文献《道藏》,百余年道士在此迎宾。
《长春真人西行记》是李志常所著的一部记载长春真人丘处机奉成吉思汗之命,从山东沿海出发,经蒙古北部,到达中亚,最后到达兴都库什山脉附近,拜见成吉思汗,解答其疑问,然后返回的故事。整个旅程历时三年。
在燕京(北京)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他听说成吉思汗的行宫又要西迁了。他不顾73岁的高龄和旅途的劳累,穿过遥远的撒马尔罕,见到了成吉思汗。途中,他写了一首诗:
十年战乱,民不聊生,无一幸免。
去年有幸得到圣旨,今年虽然天寒地冻,但也必须出行。
我虽远渡灵山三千里,却还念念不忘山东二百州。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08/868186a96de348c083be5ebaf271b55a.png
哪怕你现在生活极度贫困,即将被处决,你也还有喘息的机会,早期教育将解除你对生活的担忧。
这首诗表明了他的志向。
皇帝夸奖他说:“我从来没接受过别国的邀请,如今你不远万里而来,我非常高兴。”他说:“山野的人奉旨而来,真是天赐良缘。”皇帝很高兴,让他坐下。饭后,他问:“师父从远方而来,有什么长生药可以帮助我吗?”师父说:“我有养生之道,但没有长生药。”皇帝夸奖他的诚实,并在御帐东边搭了两座帐篷让他住。
道教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千里迢迢来朝拜成吉思汗,被封在北京长春观,他去世后,弟子们继承他的教诲,引发了佛道之争。历史悠久的白云观,也可以说是道教历史的缩影,对民间影响极大。
白云观的道士们专心研读经书,放弃世俗的享乐生活,耕耘寺中那一小块土地和菜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拒绝奢华的生活,追求清心寡欲的境界。但清末的方丈高仁东是一位通晓世事的人,内廷里的人大多是他的弟子。他与李莲英等权贵宦官交往,也打听宫中人事。寺院成了政治交易的场所,玄武门外的酒楼成了他与野心勃勃的官僚们会面的地方。
与高道士有关的传闻很多。曾有一位俄国密使借用了该寺院内一所房屋,带着出使之意,用“俄国是世界上唯一对清朝友好的国家”的话成功说服了慈禧太后。这就是高道士与李莲英合作的结果。这次密谈的结果,是后来代表清廷出席俄国沙皇加冕典礼的李鸿章签订了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密约,而这后来成为日俄战争的导火索。
庙宇规模相当大,保存完好,可参观举行各种仪式的正殿、供奉神像的正殿、厨房和道教食堂。食堂开饭时,台上悬挂的长约五尺的木鱼会敲击。老人堂里有一张砖炕,几位老道士坐在上面静坐。
98岁的老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知觉,虚弱得连跟人打招呼都做不到。125岁的老人就像活化石一样,闭着眼睛,连盆里堆的钱都看也不看,恐怕他已经对慈善事业失去了兴趣。老人的堂屋旁边是动物围栏,里面养着猪、羊等动物。这些动物是捐赠者捐给寺庙,以表示愿意放生。动物们的生命不用担心,只要它们还活着,就会一直被关在那里。
十九日仙人生日,谓之“诞”或“宴九”,最为热闹。清末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卷一中写道:
这一天,僧道云集,凡圣云集,凡是有兴趣炼丹、求仙术的贵族、亲族、大臣等,都来这里学习丹药的奥秘。
由此可一睹当时的盛况。
3.清明节:穿柳
春天到来,正是杨柳发芽的好时节。清明节是春分后第十五天,即冬至后第105天。这天,人们要制作豌豆黄(用糖蒸熟的豌豆粉)等各种美味佳肴,扫墓祭祖,为先人祈福。妇女们折断柔软的柳枝,编成狗等各种形状,戴在头上。有的家庭用五色纸钱做成幡或盖,放在墓前,祭祀完毕后,在墓门外烧掉,这叫“佛多”。
清明时节,雨水较大。
走在路上的人们,心都碎了。
请问小酒馆在哪儿?
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这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歌颂了雾雨笼罩下的江南景色。清明节在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前一天叫“寒食”。春秋时期,晋文公被流放各国,多亏大臣介子推相助,晋文公回国后,并没有报答介子推,因此,介子推一怒之下,便与母亲隐居在山中。晋文公为了寻找介子推,便把山林都烧了。等人们找到介子推时,他已抱着一棵树被烧死了。后来,人们可怜他,又怕再起大火,便在这一天不点火了。唐代韩弘的《寒食》诗写道:
春城处处鲜花飞扬。
寒食节,东风吹得故宫里的杨柳摇曳。
黄昏时分,汉宫内烛光璀璨。
绿烟飘进五侯府。
寒食节这天,宫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黄昏时分,宫中新取的火种赐给大臣,也是这天的一道风景。据说头戴柳枝的习俗源于唐高宗三月三日在渭河北岸行净身之礼,赐给大臣柳环,以驱除毒蝎。或许是因为柳树生命力旺盛,所以人们在此时节便纷纷到郊外踏青。
清明扫墓(崇祯版《金瓶梅》)。
https://img6.51tietu.net/pic/2021-040213/kslqxgahoky.jpg
在日本,山水画常常以松树作为背景,而在中国,则通常以柳树为背景。从渭水之畔到黄河流域,柳树是拥有河谷文化的汉族的长期伙伴。华北平原遭受洪水侵袭,地上万物消失,此时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汉族和那些柳树。只要砍下一根柳枝插在地里,它就会从砍断的地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提醒着我们,在华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建社会的压力下,汉族人民继续繁衍生息,他们有这样的力量和耐力。而农民和柳树是最先感受到春天到来的。
三月,即便是华北地区,南墙已是暖阳明朗。虽然也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但有时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冷风像个恶作剧一样,把春天的明媚吹走了。春天到了,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白烟被风吹成缕缕,槐树顶上的乌鸦叫着“冷啊,冷啊”。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呼啸的寒风中匆匆赶路。这样的华北春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然而,对于原本是风媒花的柳树来说,大风似乎不算什么。
华北地区最常见的杨树是响叶杨,与桦树相似。日本的桦树被称为白杨,这种树在风吹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那是因为树叶飘动,所以被称为“响叶杨”。与此相似的还有白杨,它的树干和桦树一样呈粉白色,常三两成群生长在城郊的农田旁。这种树从欧洲的地中海南部到西伯利亚都有分布,所以当俄罗斯人或逃到中国的法国人看到这种树时,大概都会忍不住想家。另外,柳树一般都是尖叶杨属的柳树,多栽植于路边、宫殿、寺庙等处,自古以来,其朴素的造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左宗棠说,从玉门关到乌鲁木齐,“新植柳三千里,引春风到玉门”,指的就是西北路两旁的柳树。其他还有垂柳、垂柳、清明柳、挂柳、垂丝柳等,在寺庙高墙间优雅地摇曳,十分迷人。这种景象随处可见。隋炀帝修筑大运河堤防时,在两岸都栽种了柳树。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垂柳连绵三百里,岸边百里。”据说,日本的垂柳是从中国引进的。
4.彩丝虎
五月五日是菖蒲节、蒲节、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菖蒲、艾蒿,门上贴五雷护身符、钟馗像、五毒符(驱邪用的彩色印刷纸)。妇女们用彩色布片做成老虎、葫芦,缝上丝带,戴在头上或胸前,这叫“长命线”,相当于日本的香囊。男子用雄黄酒(含硫的药酒)在额头上写上“王”字,据说这样可以避开五毒(蛇、蟾蜍、蜈蚣、蝎子、蜥蜴)。这天,人们在佛像前供奉粽子和水果。
这个季节的食物有樱桃、桃、杏等水果,还有作为礼物的粽子和五毒糕。粽子是把糯米和红枣混合,用嫩竹叶包成三角形,蒸熟后蘸糖吃的。五毒糕是把面粉和匀,切成薄饼,包上白糖馅,煮熟后做的。粽子是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的屈原而发明的食物。钟馗祭祀是说唐玄宗生病时,梦中出现一个大鬼,抓住恶鬼吃了。大鬼自称钟馗,因科举失利而自杀。唐玄宗从梦中醒来,病好了。他命画家吴道子画下梦中所见的钟馗像,原来这是一个民间传说,钟馗与钟馗同音,本义是辟邪的神锤。
钟馗(中国民间传说)
五月五日早晨,人们在门上插上一捆菖蒲和艾蒿枝,傍晚时分,将菖蒲扔掉,艾蒿晒干后存放起来,用于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沐浴仪式。驱邪物品有红纸折成的五毒之物,还有用白纸贴成的精美葫芦、盒子、钟馗等剪纸,人们买来后贴在门窗上。端午节过后,人们便把这些物品撕下来扔在路上,仿佛是为了把一年的灾祸和纸都赶走。
端午节时,孩子们在门上佩戴串着各种颜色的樱桃、紫白桑葚、大蒜、黄瓜、茄子等的护身符,骑虎的童子,带黄色流苏的葫芦(葫芦里装着一个装满香的小布袋,称为“葫芦花”),然后买来印在木头上的黄色牌子,贴在自家门上,上面画着一只长着羽毛的蜈蚣(我国南方有毒的蜈蚣都是有羽毛的)等五只毒兽即将被一只老虎吃掉的画面,据说这只老虎就是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从圆盒或葫芦口中冒出不可思议的浓烟,笼罩着五只毒兽,就像吸尘器吸上去的灰尘一样,它们被吸进去,再也出不来了。这些画都是用黄纸印的,因为宗教装饰品都是黄色的。此外,普通画作中盘儿的形象也十分粗糙。他平时亮出神剑,怒视蝙蝠,胡子倒立。这幅画叫“和福来迟”——一幅斥责好运迟到的画,因为福中的“福”和蝙蝠中的“福”读音相同。这盘儿就是钟馗,画的上方有张天师的印记。人们相信它能驱走屋里所有的鬼魂和毒气。中国有许多吉祥的画和图案,这盘儿的画就是其中之一。野崎真琴的《吉祥图案》一书收集了这些吉祥的画,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端午节期间,南方有隆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这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是季节性的养生活动。这一天与中秋节、岁末并列为三大节日,又是各家店铺结季度账的时候,因此格外忙碌。
5. 什刹赏荷
城北鼓楼大街西侧是什刹海,北边德胜门一带与东南边的西海、后海、前海相连,但前海通常被称为什刹海。所谓什刹,即十座庙宇。这一带有许多王公府邸或名园。明代文人李东阳,字希雅,也居住在北岸。
每年一月至六月,人们纷纷来此赏荷,北岸的景色最为美丽,柳树垂下绿丝,与妇女的红衣相得益彰。小摊位林立,在铺着芦席的茶馆里可以吃到当季美食。
这里虽然是市中心,却没有沾染上浓重的城市气息,是一片自然的处女地,分为前海和后海,有地藏寺、菩萨寺等。据北京人民间传说“九庙一寺,通河不通路”,这里不方便形容。这里柳树成荫,每到夏季荷花盛开之时,这里便充满了北京平民百姓的爱好,唱打鼓词、摔跤、变魔术、卖膏药、放洋片,这时候可比“天桥”热闹多了。北京人喜欢喝茶,这里卖大碗茶的很是热闹,两大碗,一小碗。还有用木条、芦席搭成的茶棚,不仅卖茶,还有酸梅汤、汽水、冰淇淋,尤其是“酥肉”和“八宝莲子粥”是“什刹海”的名产(魏兆明《北京的公园》,收录于《北京一瞥》)。
荷塘(诗画册页)
什刹海始建于明初,据说清朝慈禧太后也喜欢站在山上欣赏柳树成荫的荷塘,漫步在柳荫下,听蝉鸣声声,大概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吧。
这里有露天表演,平地四周布置着细长的长椅,观众可以坐着观看。一群艺人像马戏团里的人一样互相调侃,像在说相声一样互相掐,逗得客人笑个不停,然后索要一些小钱。在这里,用他们的话来说,买卖就是“地上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客人把钱扔在地上,然后他们又从地上捡起来。然后观众围成一圈,观看魔术表演。魔术师从简单的开始。念珠和酒杯消失了。随着客人越来越多,他逐渐表演更难的。年轻的助手一敲锣,魔术师就唱起咒语。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茶碗里,“啪”的一声打开,一只绿色的青蛙跳了出来。然后拿一个空罐子给大家看,里面确实是空的。用一顶破帽子盖住它,大家看着,一条两尺长的蛇从里面爬出来。这时,一只重达六百匁(译者注:匁是重量单位,一匁=3.75克)的大白兔掀开覆盖在地面上的布,从里面跳了出来;或者掀开布,出现一个一尺左右大小的玻璃鱼缸,里面游着两条金鱼,真是不可思议。
茶馆里卖的荷叶粥,是将粥煮成糊状时,用大片荷叶盖在锅上,荷叶的香味会弥漫在粥里,再加白糖,待粥冷却后即可食用。莲子粥是将煮熟的莲子拌入粥中,也可以将葡萄干、西瓜子、核桃仁等拌入粥中,再加白糖或红糖即可。
本文摘自青木昌夫主编的《北京风俗地图集》,经东方出版社许可出版。
摘自:许学勤
编辑 徐伟
李丽君 校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