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来广州,观众为何边看边玩手机?
□彭小云音乐剧是没有语言的音乐爱好的唯一例外。音乐剧的情节和语言丝毫不妨碍纯音乐的欣赏。它让我在与文学疏远之后找到了文学与音乐的最佳结合点。
说你喜欢音乐剧但从不看《歌剧魅影》就像从不喜欢音乐剧一样。作为中国观众,如果不出国观看,只能停留在观看视频直播版和电影版的菜鸟水平。你可以想象,《歌剧魅影》最终来到广州,来到我们身边,是多么令人惊喜。
然而,在9月22日的首场演出中,我也看到了广州观众惊讶的表情。演出不到三个小时,漆黑寂静的房间里,仍有观众不断拿出手机说话。礼堂内光芒耀眼,远远望去,几乎就是微信对话框的界面。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ci.xiaohongshu.com%2Fbeb1029d-66f9-e597-530b-d545cca3a89b%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ci.xiaohongsh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3177035&t=e0a8de120ed1e19d7a7da58fc4faf96f
在此,我并不是自以为是地谈论品质,批评广州观众缺乏欣赏高雅艺术的“公共品质”。观察地铁排队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小心翼翼的距离,我们可以相信广州市民的公共道德是名列前茅的。因此,这不是质量或道德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对技术手段的习得依赖的体现。
如果不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观察,这种对技术的微妙依赖变得越来越普遍,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它。但在脱离的三个小时里,确实可以辨别人们是否陷入了即时通讯依赖。不武断地推断,除了极其特殊和个别的情况外,那些在演出期间继续使用微信的人并没有真正遇到什么紧急事情,而是受到生活习惯的驱使。
如果是这样,我们或许需要思考一下,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所需要的专注力与我们日益碎片化的即时通讯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紧张甚至鸿沟?如果我们能够判断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是值得追求的更高价值,那么当前普遍存在的即时通讯生活方式中哪些方面是生活中多余的、可以通过减法删除的呢?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2F4783f3f1-f477-4c5d-a54d-c8d86c97a667%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3177035&t=27a0879a3c1b4e501c5624f40d349e95
一些作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文学创作空间,坚持不使用手机。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自觉地保留精神生活自给自足的空间,未来最大可能的趋势就是“专注”将成为一种专业能力和一种难得的品质。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因职业性质而需要保留精神生活内在品质的人,才能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抵御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而大多数人却被科技的便利所席卷。 。而消失了,永久失去了一些古老的精神气质和行为能力:比如平静、平静地坐了三个小时,完全沉浸在欣赏一部音乐剧中。
成年后,我反思并怀疑青春期文学阅读的沉重,对人生的价值。我什至觉得早期教育过于文艺化,阻碍了理性思维的形成。但当我真正投身于哲学之后,我转身回望远处的文学,逐渐确认了文学滋养的价值。早期文学教育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文学最深刻的品质——慈悲,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一呈现,帮助我打开迟钝的感觉器官,运用我的思想。用心去感受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欣赏美术有门槛吗?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唯一的门槛是你的内心世界是否对艺术开放,而不是歌唱、布景等技术问题。任何敏感的观众都可能会在幻影和克里斯汀令人心碎的绝唱中流下眼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