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的爸爸的画:人间情味与文化涵咏的交织
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充满人情味的《爸爸画》和他的两个女儿冯晨宝先生、冯伊音先生创作的有趣的漫画解读。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善于捕捉人世间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儿童。大多以冯家姐弟为模特。六十载沧桑,陈葆与伊尹先生用温暖亲切的文字,拾早晚花,从头讲述童年往事,读来暖心;冯先生的漫画多以陈宝先生和伊尹先生为蓝本,他们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到画作中,用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将原诗词演绎成画作,不仅画龙点睛也让读者在阅读绘画的同时获得古典文学的内涵。此外,漫画中表达的社会景观和思想观念在今天的读者眼中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在微笑中得到一点怀旧的温暖和反思。
有一天,我早上醒来,似乎受到了启发。小时候的一幕幕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妈妈给我洗脚,给我穿袜子,还让我穿鞋。鞋子位于凳子脚部。我看到凳子光着四个脚很难看,就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上面,也把姐姐的新鞋放在凳子上。我站起来一看,真有趣!我忍不住喊道:阿宝有两只脚,凳子有四条腿!这叫声惊动了妈妈,她跑过来大喊:“你软软的新鞋脏了!哎哟!你怎么不穿鞋?站在地上?我的袜子脏了!”眼看她就要毁掉我的“杰作”,我竭尽全力保护现场。突然,她的父亲对她眨了眨眼,叫她走开。爸爸赶紧拿起纸和笔,像拍照一样,把眼前的景象“拍”进了速写本。这幅草图后来成为他父亲的杰作之一。
这是李白《长感行》诗中的一句。画中的男孩和女孩其实是我哥哥和蔡佩珍。那是1941年的事,当时我家住在贵州遵义狮子桥旁南滩巷底熊家的新房里。我们租了一层楼。东楼底层住着邻居一家。男主人是蔡福岁。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这个女孩名叫佩珍。她和我弟弟年纪差不多,都三四岁。两人经常携手同行。弟弟也喜欢拄着爸爸的拐杖,模仿大人。
父亲拉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的背影,将他们与江南的山水配对,写下了“两个小孩子猜猜”这句话。这幅画是他父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后来他多次为两个年幼的孩子重新画画,以祝贺这对新婚夫妇。
即使孩子们闹翻甚至打架,也很快就和好了。因为他们内心单纯纯真,不像一些成年人心机狭窄、心胸狭隘、容易记仇、拉帮结派。你看,画中的两位男主人正在吵架,各自的妻子还在背后互相搀扶着,而楼上的孩子们则隔着栏杆送花。
在《华展日记》一文中,父亲曾用孩子的语气说:“像我们这样的同志……为什么要分成两个家庭?即使要分成两个家庭……你大人可以是其中之一,我们孩子也可以是其中之一。”一件,不是更好吗?” “我不知道是谁决定了这种‘家庭’分配方式。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我猜这总是由成年人做的。”
希望天下大人们不要那么执着,向孩子们学习,给邻居送一朵花吧!
农村学校设备简陋。找个老师、借个老房子、办个小学都不容易。语文和算术(当时不叫语文和数学)就只需要教,有没有音乐课也无所谓。就算有音乐课,也没有管风琴,更不用说钢琴了!这所小学终于有音乐课了,音乐老师的乐器是胡琴。他拉起胡琴,同学们都张大了嘴,一起唱歌,师生们都玩得不亦乐乎。希望这位音乐老师能准确地弹奏胡琴,教孩子们唱出既愉快又健康的歌曲。那太好了。这种音乐教育也会起到陶冶情操、培养素质的作用。
记得父亲曾在《山中避雨》一文中盛赞胡琴:“我……觉得胡琴是一种很有趣的乐器……胡琴一把只要两三毛钱。”胡琴的音域虽然没有(小提琴)那么广,但是对于普通的小曲演奏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能创作出一些更加朴实高贵的胡琴曲调,让它们像“豫”那样深入人心的话。广曲,艺术修养的效果会比学校音乐课大得多。”
这是宋代张臣良的名言。此画最初发表于1962年6月《文汇报》。
1962年初夏,我和出版社的同事到川沙农村工作。我们都把他们送到农民家里。农舍前后常种植蚕豆、豌豆,棚内也种植豇豆。为了走访贫下中农,我们经常进出一户人家。
如果是晴天,来来去去都会忍不住大汗淋漓。有时,我恰巧走到豆腐棚下,感到一阵凉风拂面。真是太清爽了!一个人站着休息一会儿。
这期间,我在县里的《文汇报》上看到父亲发表的这幅画:“昨日,我独自在豆花棚下站了很久,突然迎面一阵好风。”我对此感触颇深。回到上海后,我向父亲要了一张。
没想到“文革”期间,这幅画被视为“毒草”,说丰子恺利用画中女子“发泄自己的感情”、“迎面吹来的冷风带来了消息”。逆袭大陆啊!我期待已久,终于来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想要攻击谁,根本不用愁找不到人”原因。”回想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也是我最小的弟弟神明。他出生在战争时期,物质条件很差。他没有巧克力吃,也没有好衣服穿。然而,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宠爱。
他手里拿着一朵小花睡着了。在芳香花香的催眠下,他睡得很安稳。从他小脸上平静的表情来看,他一定是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一座开满五颜六色鲜花的花园;梦见一桌子的糖果给他吃;梦见地板上满是玩具供他玩。
当他正在午睡时,他的父亲正在忙工作。他的母亲忙于家务;他的兄弟姐妹正在看书和报纸。当他醒来时,他的姐妹们会冲过去拥抱他。一个给他洗脸和手,另一个给他喂粥和糖果。爸爸妈妈已经在旁边等着了,准备带他出去看看野外的风景!
奇怪了,为什么他们说:“今天天气真好!”尽管下着雨,说出来两个人却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听天气预报。如果下雨,即使是小雨,我们也会皱着眉头,不得不穿上雨鞋,带上雨伞。真麻烦啊!
然而,抗战时期,大后方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空袭警报。早上醒来,看到山上挂着预报球,我就知道出事了。很快,防空警报响起,大家只好躲进山洞或者防空洞里,无计可施。即使没有紧急警报,飞机不投弹,你也常常要等到晚上警报拉响才能回家。不过,只要下雨,飞机就不会轰炸人。因此,下雨的时候,人们都要互相祝贺:“今天天气真好!”
抗日战争爆发,我全家逃亡西南,暂居广西桂林、宜山(今宜州市)、思恩(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广西人民非常淳朴、节俭。公务员都穿着灰色制服,戴着灰色帽子。父亲一到广西,也制作了这样一套制服,并穿着它拍了一张照片。他的穿着就像画中的两个人一样(他本来穿着长袍)。
抓拍是当时广西路边常见的摄影方式。拍照后,您只需等待片刻,半身像就会被冲洗出来并交给您。我们当时感觉很新鲜,经常去试拍。
事实上,这相当于今天的“拍立得”摄影,尽管快照质量当然要差得多。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想象,这个在童年黄金时期、在家应该由父母照顾的男孩,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小仆人,为主人照顾躺在婴儿车里的婴儿。 - 他的小主人。
他只是推着婴儿车来回推了半天才哄宝宝睡着,便趁机坐在路边的柳树荫下休息。
他抬起头,他在想什么?他一定在想他的父母。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父母身边啊!可怜的孩子!他在幼小的心灵里想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把他从自己身边拉走,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过着又苦又累的生活?
画中的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学会考,升入初中;香港中学会考,就读高中;通过香港中学会考,进入大学;并找到工作。
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现在略有不同,但难度是一样的。进入高中或大学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竞争的人很多。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作业堆积如山。我晚上10点做,你11点做,他12点做……
画中的就业水平特别高,可见当时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
https://img.owspace.com/Public/uploads/Editor/2016-04-15/1460730502848729.jpg
它很难!灾难!
一个盲人在一个拿着棍子的孩子的搀扶下,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他们很可能是父子。盲人看不见,也不能工作;孩子还小,还不能工作。但两人都要生存,只好到处乞讨食物。
他们走到一栋房子门口。孩子们是文盲,大人们是盲人。他们不知道这是一家眼科医院。路人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孩子在帮失明的父亲求医呢!谁知道他们现在最急的不是治好眼病,而是填饱肚子。这幅画实在是让人看了心酸。
坐在地上的孩子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乞丐。旁边的小水桶里插着一双筷子。这是他乞讨的工具。他讨来的米粒就倒进这个小桶里,用筷子吃。他旁边的墙上靠着一根柱子。它是做什么用的?说不定找不到东西吃的时候,他还会去当苦力,给别人提点行李赚钱吧?否则,这只是一根用来打势利狗的棍子。水桶是空的,他这个时候一定很饿了。
从窗户里可以看到老师正在讲课,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课,追求知识。这个可怜的男孩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他的家人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他哪里有钱读书?
没有饭吃,也没有学习。肚子饿了,知识也饿了。
画名中的两首诗取自明代袁心的《栖天目山》诗。全诗如下:
帘后春风啼晓鸦,家中无闲。
青山里的人都伸着头看我在庵里喝着苦茶。
诗中的“我”一定是一位悠闲的隐士。他独自住在这山间小屋里,吟诗、喝茶、看山景。多么优雅啊!眼前的山在他看来就像一个人伸着头看着他,坐在庵里喝着苦茶。
有山为伴,他并不感到孤独。
自古以来,人人都要为温饱而操心、奔波。难怪有两句诗云:“人生衣食真难,不如鸳鸯到处飞”。
我们这样的人,吃饱了、穿了、住了、行了,还需要读书、看画、做研究、玩。即使你不是作家,你仍然要注意你的衣服和家具……你必须把一个房间装满东西。
然而画中人却把自古以来所牵挂的衣食全都捡了起来。你看,前面有一个被褥,必要的衣服大概就放在这里了。后面还有吃的。只要他担起这个重担,他就可以走遍天下。几乎和三袈裟一碗的和尚生活一样。我很羡慕他,但我做不到。
“归豆”原名“茴香豆”。茴香是一种用作香料的植物。用茴香煮的老蚕豆称为“茴香豆”。但现在,可能是因为添加了更多的香料,所以被称为“五香豆”。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它又被称为“茴香豆”。
抗战胜利后,我想回到家乡,但潘川不在。于是,母女俩就煮了一些茴香豆到街上去卖,赚了点钱。
父亲听到叫声,以为这不是“茴香豆”,而是“回豆”,因为他们是卖豆子回家乡的。
抗战时期,经常有家属因工作原因随部队到后方,被允许留在家乡的情况。这个男孩从未见过他正在等待的父亲。因为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离开了家乡。由于怀孕的母亲行动不便,她只好留下来。孩子出生后,他就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他只是时不时听到母亲说起父亲,却从未见过父亲。
八年的抗战终于胜利了,父亲也可以回家团聚了。孩子兴奋地等待着载着他父亲的火车。妈妈在哪儿?她大概是让孩子们在这里等一下,而她自己先去买站台票(即站台票)。
画中的“复员时期”指的是各部门从战时状态过渡到和平状态的时期。这里专指回归江南。
抗战爆发,年轻人背井离乡,奔赴西南。两位长老拒绝一起前往,留在了占领区。八年抗战胜利,青年步入中年,孩子纷纷出生。幸运的是,他们都安全。
复员回到家乡后,父母已是两鬓斑白,但他们团聚了,没有人失踪。那种“把白发人一一归还”时的懒惰,绝对不是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能够理解的。
至于说“十年团圆”而不是八年,是因为抗战胜利后,船车拥挤,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回去。我的家人只等了一年就回到了家乡。
1958年11月22日,父亲去看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演出团的演出。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演出队来到上海时,父亲去火车站迎接他们。第二天,他写下了《胜读十年书》一文。他在文中说:“我和一位英雄握手……他没有手,只有手腕。他的手腕特别温暖……这证明敌人只能毁掉他的双手,却毁不掉他的心!…… ……他的双手为我们牺牲了;但他不但没有怨恨我们,还用他那无手的手腕为我们表演……我忍不住泪流满面……”说:“第一部分。这一课胜读十年书!”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图中这个东西是什么。这是一台“留声机”,也称为“电唱机”。以前没有录音机,更不用说VCD了。您只能收听在广播中听到的歌剧或音乐。如果你想听梅兰芳或者贝多芬的音乐,你就得买一台电唱机,用你喜欢的唱片来播放。
我父亲在圆圆堂的时候买了电唱机和很多唱片。抗战爆发时,这些东西全部被烧毁。直到1943年我在重庆定居后,家里才买了新的电唱机和唱片。
这幅画是应《礼报》要求而作,于1948年元旦出版。父亲过去常常改唱片迎接新年。标题中的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指的是1947年的最后一天。
抗战胜利后大约两年,我家住在杭州里西湖靖江路(现北山路)85号。每到春秋假期,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农民在门口烧香,蜿蜒走向灵隐寺。
https://hiphotos.baidu.com/feed/pic/item/a8773912b31bb051d35f54103b7adab44aede08b.jpg
父亲的好友舒国华先生(时任《浙江甘露报》编辑部副主任)曾就此情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句“我来此并非匆匆,而是趁着农民休息烧香。”父亲看到了,觉得很有趣,就以此为画题,在门口路过的香炉前画了这幅素描。
烧香期间,很多村民都会来我家住宿,家里很热闹。反正我爸爸是吃素的,烧香期间村里的人都是吃素的,所以在我家吃饭还是很方便的。
虽然父亲反对迷信,自己也从不烧香,但他认为村民们都有这种信仰。农闲时间出去游西湖借佛踏青,还是蛮有趣的。
在过去,家庭往往有很多孩子,五六个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个时候,还不重视计划生育、优生学。我的母亲生了九个孩子(其中两个在婴儿期就夭折了),还有一个在出生时就夭折的早产儿。十分之七的婴儿活了下来,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都长大了。这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并不容易。
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研究苏联,主张多生孩子,做“光荣的母亲”!
画中的老人一定是一位带着许多孩子的妇女。他的大儿子已经有了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已经当爷爷了,但是他又生了一个小儿子,竟然比他的孙子还小!他的大孙子已经大了,可以抱起他的小儿子了,但是抱起来却有些困难。爷爷连忙伸出双手,抱起自己的宝贝儿子。
“吹、肿、肿!再肿就爆了!”正在谈论那个吹泡泡的男孩。事实上,我父亲是在比喻性地提到物价的“上涨”。
这幅画作于1948年12月,当时物价飞涨,人们入不敷出。
1935年4月国民党开始发行“法定货币”取代银元后,法定货币持续贬值。当政府贬值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时,国民党发行了另一种纸币,称为“金元券”。请民众将法币兑换成金元券,每三百万法币兑换一元金元券!但金元券的命运又如何呢?
我父亲的一个学生叫吴嘉源,他很幽默,创作了一首歌曲,叫《菩萨曼》。不幸的是,我只记得它的开头和结尾。前两句是:“大家都在谈论金元券,但从来没有见过‘金元’这个词。” (钞票上没有印这两个字。)最后两句是“别像当年那样,在天上画圈子!”
结果,金元券依然“盘旋到天上”。
此画发表于1961年6月1日《光明日报》,诗题为《清平乐》,题为《儿童节》:“好朋友欢聚一堂,共庆儿童节,天气晴朗,人民幸福”歌声、鼓掌声中,大家精神抖擞,饼干和糖果的香味浓郁,请公公来参加,祝他青春焕发。”这是我父亲在辛丑年(1961年)儿童节时写的。
后来,父亲给这幅画上色,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他还画了一幅类似的画,寄到新加坡作为礼物送给好友光洽大师。
父亲非常喜欢画名里的两首诗,经常背诵。这是北宋王安石《示长安主》诗中的一句话。全诗如下:
年少时告别不易,年老时相见亦令人心酸。
草杯草盘送出欢声笑语(注),昏暗的灯光诉说着人生。
自怜湖海相隔三年,如尘沙般行万里。
如果你想知道后期是什么时候,你寄信的时候应该去见燕南郑。
(注:我父亲把“”这个词改成了“”。)
当父亲完成一天的工作(写作和绘画),晚上有老朋友过来时,他总是陪在父亲身边,一起吃顿饭,喝点酒。不管灯光有多亮,不管有多少小菜,也不管它们有多好吃。重要的是享受“夜雨割春韭”的诗意。三杯酒下,有很多话可说:年少时、壮年时那些让我笑过、哭过的生活细节都一一叙述。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如今,一些年轻人蔑视老年人,仿佛他们是另一种人,几乎毫无用处。有一次,我去邮局寄包裹,在封面上写了一个英文地址。一个女孩看见了,对她的女伴说:“我不知道这个老太婆会写英文!”在他们看来,老太婆应该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猥琐货。
其实,我们老人家也有过青春,也有过事业;你们年轻人将来也会变老的。 “老人家没什么不好,不过头上也戴着花。”小时候我们也戴过花。现在他和画里的人一样老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像画中的人那样裹小脚,也没有用这种老式的“衣服”来代替帽子。还有什么区别?
谁能逃脱“老”的命运呢?年轻人,对老年人多一些尊重和理解——你的未来!
妈妈们辛苦养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快点长大。
毕竟我父亲是一位漫画家。他想表达这一点,于是就想出了用炉管吹孩子肚脐的主意。
那时候,经常会生一个以上的孩子,妈妈们都盼着孩子长大。
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提倡,父母们更加渴望孩子能够快点长大。
可怜的孩子!肚脐眼似乎被吹破了,味道相当难闻。不然的话,他为何皱起眉头?
而且,当你长大了,走出了孩子的黄金时代,你就必须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就慢慢长大吧!
谢明博老师的春季冲刺班——一门真正能帮助你提高成绩的在线课程!直播间颜值超高!如果你错过了直播,还有录音!结合最新考试动态,给您最实用的应试技巧!考试必读!
[注册网址]
【温馨提醒】如有疑问请微信联系波波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