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请注意:成年人社交的尴尬与真实写照
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叫《游客注意》,是关于明星和素人结伴旅行的节目。当10个陌生人聚在一起时,如何聊天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一上车,陈学冬就说:“群里聊天很热闹,见面肯定很尴尬,现在年轻人都这样了。”
随着一行人陆续到来,这里果然是一片安静。
陈学冬尴尬地举手打招呼,对方却羞涩地快步走了过去。
这种尴尬可以说是成人社交最真实的写照。
他认识别人的速度不快,见面后不会说话就不说话。
微信上能解决的问题永远无法亲自解决。
你可以和陌生人聊天,但和你“认识”的人却无话可说。
过去交朋友是一步步由浅入深。
但自从开始使用社交软件后,网友和真正的朋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也逐渐忘记了如何与彼此相处。
认为朋友圈点赞就意味着“参与对方的生活”;
在微信上即时回复并说晚安是增进友谊的一大步。
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微信好友,连招呼都没打,只是说要来公司看我,想让我请他吃饭。
我微信上有很多朋友,但我没有给他留言,所以我困惑地问:
“请问,你是谁?”
反而很亲切地说:“我们不是朋友吗?你还给我点赞了。”
我立刻就觉得很尴尬,就没有回复,并且双向拉黑了对方的好友。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心理舒适区。
这意味着当有人闯入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时;
人们会本能地后退,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卫这片领地。
突然的“友情”只会让对方感到害怕、措手不及。
如果你遇到一段关系过于着急,你就会想保持距离。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72/571/76.jpg
比起在微信上无所不谈,我真的开始怀念小时候的友谊了:
无需刻意打招呼,也无需思考如何开始;
一句“相见不离”,就能让对方等上一整天。
两个人的关系是怎么变得疏远的呢?
很多人在失去之后都无法给出答案。
但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漫画:
两个蛋在孵化之前是非常好的朋友。
他们互相陪伴,无话不谈,一起憧憬未来。
但三个月后,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分别孵化成一只鸟和一条鳄鱼。
虽然感情基础还在,但是彼此相处却越来越困难。
鳄鱼喜欢吃肉,鸟类喜欢吃昆虫。鳄鱼生活在水中,但鸟类不擅长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也开始疏远。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因为某件事而认识的两个人,以后可能并不适合。
就像张学友在歌词中唱的那样;
“正因为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决定。”
我最害怕的是,当我们再次遇到一些人时,他们就不再像以前一样了。
几句话过后,只剩下无尽的沉默,关系也越来越淡。
在微信聊天时,如果遇到不喜欢的人,可以选择拉黑或删除。
现实中,相处并不是那么自由,我们经常会遇到观点不同的人。
我认识的读者素素,无论做什么,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
一次聚会上,喝了三杯之后,有人对她说:
“你根本没有什么意见,什么事情你都顺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72/571/75.jpg
素素无法反驳,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大家的讨论。
人们常说,社会冷漠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其实是因为没有人理解我的一些情绪,所以我干脆不说。
长大后,我不想浪费太多的精力去维持一段感情。
麦兜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像荷包蛋一样,混在一起,又都在一起了。
成年人之间的默契就是默契的疏远。
人与人之间最合适的距离是避免互相伤害,保持温暖。
“四春”时,爸爸妈妈经常一起散步,一起种花草;
房间里,妈妈跳扇子舞,爸爸拉二胡。
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忙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
晚上,两人分在两个单独的房间,母亲剪衣服,父亲练歌。
“及时的冷漠,才是保持长久的热情。”
这种“有些疏远”的关系,相处起来毫不费力。
如果说得太多,超过了限度,就会给对方带来负担,让自己感觉不舒服。
相处中的距离感不仅意味着尊重对方,也意味着重视自己。
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这段关系就很难维持。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就会被蜇伤。如果距离太远,他们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都遵守既定的规则,并在适当的距离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所谓舒适的关系,就是你谈论的任何话题对方都可以继续谈论。
无论是视频、语音,甚至文字,都不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如果你也有这种不受距离影响的友谊;
你可以点击文章末尾的“在看”,对方就会看到这篇文章,知道你的想法。
不需要言语,只要互相理解就可以了。
而这些用真心换来的感情,无论年龄多大,依然历久弥新、深情绵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