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鸟:寓意亡国、离别、哀怨的悲催之鸟
不同的鸟类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可爱的小燕子。人们用新婚燕子、“落花独立,轻燕齐飞”等词语来赋予它们美好爱情的寓意。例如,欢快的黄莺是春天的使者,是美丽的象征。人们非常喜欢优雅的丹顶鹤。他们称其为鹤,并赋予它吉祥、忠诚和长寿的象征。
但有一种鸟非常悲伤。当它出现时,就意味着国破家亡、送别、春光失落、朋友间恩怨等凄凉、哀伤和悲伤,它就是秭归鸟,也有杜宇、杜鹃等名字。 、吉贵等多个名字。
相传是上古蜀王杜宇的灵魂所化。杜预,号王王,后来亡国而死,魂归秭归。他的叫声极其悲伤,仿佛在期盼秭归归来,故称杜鹃为“爬归”。再加上它的嘴是鲜红色的,因此还有杜鹃哭血的典故。
秭归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用来表达远行的思念、悲伤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悲伤之情。作者精心挑选了十二首有关秭归的名诗。请大家一起欣赏诗人对秭归的感情:
1.《秭归》
唐代:杜甫
峡谷中的云安县境内,河塔河瓦盛开。
两边的山树紧挨着,终日在哭泣。
看春风微弱,夜色凄凉。
客人担心听后,装出一副不如人的样子。
三峡之间,有郁南县(今重庆云阳县)。河两岸是一排排阁楼,屋顶上的瓦片排列整齐,就像鸟儿的翅膀一样。阁楼两侧都是山中高大的树木,树上终日有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
春风徐徐吹来,枝叶随风舞动。入夜,枝叶落尽,夜色愈加凄凉。满客忧的人,怎忍心听秭归的哀声?然而此时,秭归鸟却故意低飞向人们,发出悲伤的叫声。
杜甫年轻时就开始漫游吴越,与李白、高士庄一起游历梁、宋、齐鲁。后来他步入仕途,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孤独地死在一条小船上。
对于诗人圣人来说,“家如逆客栈,我如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旅人”这两句诗用在他身上非常贴切。
765年,诗人已经54岁了,距他去世还有五年。他住在三峡附近的云安县。一天晚上,诗人“黄昏客愁新来”,听着秭归鸟的悲鸣,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思念家乡、无法归来的悲伤。
诗圣心中有天下,他希望“拥有万千府邸,大庇护所,让天下穷苦人都幸福”。紫龟鸟,你实在不应该去打扰这个可敬又可怜的老人。
2、“听说王昌龄左转,龙标元发来这条消息”
唐:李白
杨花尽尽,秭归哭,闻龙踏五溪。
我寄愁心向明月,随风向夜西。
柳絮落尽,秭归啼鸣,听说好友你被贬为龙表尉,要经过无锡。
我想把悲伤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上,希望能陪你随风直到夜郎西。
公元753年(唐玄宗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城被贬为龙表县(今湖南省千阳县)尉。当时在扬州的李白得知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独特的告别诗。
诗仙就是诗仙,你不能接受。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思想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在这首诗中,他赋予“忧伤的心”以物的属性,明月则成为一个懂自己的贴心人。它将李白对遥远的夜郎西边的深切思念、同情和关怀,送给你遭遇不幸的朋友。
这首诗中的秭归,以其悲切的哭声,提醒李白王昌龄是“玉壶冰心”。他被人诽谤,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3、《送杨长石往虢州》
唐:王伟
如果不能容忍赞美或淫秽,你的儿子会去哪里?
鸟行千里,猿鸣十二时。
官桥祭祀饮酒者、善母女庙。
辞别明月,当听规矩。
杨昌实是王维的好友杨吉。长史是一个正式名称,相当于当地的秘书长。杨济后来担任大理少卿、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 761年,杨济赴蜀任职时,王维写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联表达了王维对朋友远行的关心。中间两联,寥寥数笔,描述了蜀地的险峻与秀丽。诗中关桥的巫女祈福,树上的神女庙……都是入蜀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王维还擅长用数字来夸张。他写了千里鸟的经过,十二点猿的叫声。他完全避免了告别的陈词滥调,具有独特的诗画气质。
“明月别后,当听秭归”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分手后,只能一起赏明月。你应该多听听秭归的叫声,尽快回来。表达了王伟对分离后情景的想象和对朋友的真诚托付。
当你从此收拾好行囊独自行走时,作为好朋友,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从此以后,虽然我们分处两地,但日月同在天空。我会在这里等你回来。
王伟希望秭归鸟儿多唱歌,让朋友们思念它们,早日归来。
4.《秭归哭》
唐朝:魏应物
https://www.taici.com/Upload/Articles/1/0/84/84132_20200407104944036_0.jpg
夏夜高林露珠清,南山秭归哭。
隔壁的寡妇抱着她的孩子哭泣。何时才能清楚我能否独自转身?
夏夜静谧,高大的树林滴着雨露,南山的秭归鸟悲鸣,打破了夏夜的宁静。
隔壁的寡妇抱着孩子伤心地哭着。而我,一个人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天亮。
魏应物的诗以景为景,用荒凉的环境来衬托忧伤的情绪,给人一种压抑、哀伤的感觉。表达了魏应物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魏应物出身于贵族家庭。他年轻时是个花花公子。后来,他刻苦学习,成为一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著名诗人和好官。这首诗中的秭归提醒魏应物“一枝一叶,总是与爱情有关”!
5、《秭归》
唐:顾匡
杜宇冤死积久,年年哭血,令人悲痛。
若教一切嗔恨皆可化,何以一树一山来写规矩?
蜀王冤死已久,而他冤魂化身的秭归鸟却长年哭泣,口中流血,令人心酸。
如果前世的恩怨都能被杜宇这样的鸟儿歌唱成恩怨,那么这些鸟儿哪里去找那么多山林树去栖息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鸟,其实是写人。它通过秭归来抒发情感,在他的笔下捕捉到了世间有许多委屈而无解的现实。表达了顾狂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顾况,又名卜翁,唐代官员,著名诗人、画家、鉴赏家。他最著名的故事涉及白居易。
白居易年轻时曾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应试有一招:“行卷”,就是将自己喜爱的诗词编成卷轴,赠送给德高望重的官员或文人雅士,以求得他们的欣赏和推荐。
白居易决定向顾况上书。到了顾况家里,白居易报出了自己的名字。顾狂仔细地打量了白居易良久,轻声说道:“居易,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大米价格昂贵,在这里,生活不容易啊!”
白居易急忙将卷轴呈上,顾况接过看去。第一篇是《告别古老的草原》:“草生长在原来的田野里,年年枯萎又生长,野火烧不灭它,春风吹又生。”顾狂拍了拍桌子。笑道:“我只是开个玩笑。以乐天的天赋,去哪儿都可以轻松生活!”
由于顾况的赏识和推荐,白居易的名气从此大增。
6、《宣城看杜鹃》
唐:李白
曾闻蜀有秭归鸟,宣城曾见杜鹃花。
一哭一回肠一断,三泉三个月的三坝回忆。
这首诗最显着的特点就是数字的运用,“一哭一回肠一断,三泉三个月记三巴”。三个相同数字的巧妙运用,表达了李白三月鸟语花香的生活。 ,对家乡三坝的思念。
7.《临江仙子·樱落春归》
五朝:李渔
樱花飘落,春天归来,蝴蝶金黄,齐飞。
小楼西秭归哭月,帘帘玉钩,暮烟垂垂。
等寂寥的巷子和人散去后,我低迷地看着剩下的烟草。
炉香飘绕凤,我手握腰带,回眸悔恨。
随着春天的回归,樱桃也落了,只有粉色的蝴蝶还在优雅地飞舞。小楼的西边,鸟儿在半夜悲鸣。倚着楼窗玉钩帘,向外望去,屋外暮烟低垂,令人心生惆怅。
人们纷纷散去,巷子里一片寂静。唯有缭绕的烟草烟雾颜色不清。怎能不让人心酸、迷茫。香炉里的烟雾袅袅升起。她看着凤饰被枕,手握腰带,孤身一人。回想起往事,她只觉得依依不舍。
樱桃是新年的第一个水果。古代有皇帝进祠堂祭祀樱桃的传统,这也显示了李渔的帝王地位。相传,秭归鸟是蜀国杜宇的灵魂所化。人们常用它来表达国家亡国的悲痛之情。
作为亡国之王,李渔听着子规的哀诉,心中感到无比的悲伤和惆怅。他通过小周侯之口表达了他对国家亡国、失势、处境岌岌可危的悲痛和遗憾。整篇文章都用了“恨”字,让人读起来不忍直视。
8.《春夜》
唐代:崔图
水流花谢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千里之外的家,枝条月更三更。
故乡书已绝迹多年,唯春花满镜。
当然,不归则已。谁能与五湖的烟霞景色相媲美?
溪水流去,花儿凋谢。这是多么无情啊。在这个无情的季节里,我送去楚城吹过的最后一缕春风。往事如梦,离家万里。夜三更,我被树枝上鸟儿的凄厉叫声从梦中惊醒。
故乡书信断绝多年,万物萌芽春,镜中我却满头白发。我不想回去,因为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我想回去的时候就会回去。到时候,谁来与我争夺家乡五湖风光呢?
https://img.mp.itc.cn/upload/20170424/b4b0832c9ff84a8c89ee93c450344809_th.jpeg
崔图用清晰的语言、整齐的节奏、忧郁的风格,以感人肺腑、诗情画意的方式写出了深春夜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崔图在仕途困境中的苦闷与彷徨。强烈的抑郁症。
“蝴蝶梦千里之外,明月三时挂枝”。这副对联是千古流传的名言,极其精彩。语言新颖,对话工整,节奏和谐,营造出曲折深刻的情境,深受人们喜爱。
9.《浣溪沙·游岐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参观岐水清泉寺。寺院毗邻西流的兰溪河。
山下兰花芽浸溪,松间沙路无泥。
晓晓玉子贵在黄昏时哭泣。
谁说人生不能少?门前流的水还能向西流!
别再唱白毛黄鸡了。
山脚下,溪边,兰花抽出了新芽,还浸泡在溪水里。松林间的石子小路已经被春雨冲刷干净,没有泥土。傍晚时分,松林里的鸟儿在细雨中不停地歌唱。
谁说人生不能回到青春?你看,门前的水还能向西流呢!所以,老年时不要感叹时间的流逝。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描写了晚春三月兰溪的幽雅景色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亮,淡雅秀丽;下半部分则表达激动人心的讨论,以景物为喻,抒发人生感悟,启迪人们的心灵。表达了苏轼在困境中坚强自强的精神,洋溢着积极的人生态度。紫龟鸟在这首诗中,突出了苏轼的悔春、惜春之情。
“谁说人生没有光阴?门前流水还能到西边!黄毛鸡别唱黄了!”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与曹操的“故人身处困境,志向千里,烈士晚年仍志存高远”异曲同工。精彩的。这是对生活和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是对青春活力的呼唤,是不惧衰老、不服老的坚强自信的宣言。
10.《满菩萨·紫贵哭破月楼》
宋朝:李世忠
秭归啼破城楼月,画舟载晓乐歌。
海峡两岸荔枝红了,万家云烟。
美女们相视而泣,泪水湿透了衣衫。
从此,岭南再无消息,再无雁飞。
睡梦中,他被鸟叫声惊醒。他抬起头,看向窗外。塔上挂着一轮残月,仿佛鸟儿破了被子。我乘坐一艘华丽的官船,沿着河边出发了。河岸两岸的荔枝红得艳丽;一场细雨笼罩了千家万户。
临别时,我与佳人相视而泣,泪流满面,锦衣湿透。我们从此告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岭南地处偏远,鸿雁难飞,信件必定稀缺。
李世忠诗的前半部分描写出发前的情景,后半部分描写离别之情。写风景时,风景秀丽,充满诗情画意;写浪漫时,风景真挚、深沉、感人。
其中“子规哭断城楼月”句尤为出色。 “哥”字,将秭归、城楼、月这三个互不相关的景象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境界,堪称炼字的典范。
11.《伤春》
宋代:朱淑贞
看着镜子里的我,我很惊讶,但我却对自己感到厌恶。我对春天的成长感到厌倦。
吹花打粉新懒,最近引起仇恨和悲伤的事情增加了。
只怕秭归声入耳,羞燕语透帘。
眉眼间别无他物,必须严守信任与分离。
照着镜子,准备打扮,没想到自己的脸竟然憔悴得连我自己都觉得不满意。每当美好的春日来临,我总是病倒,久久提不起精神。
最近也没有懒得做吹花、照镜子、打扮之类的事情。只是徒然增加了很多的担忧和怨恨。
我深深地害怕秭归鸟“哥哥,我不能回家”的凄厉叫声刺痛我的耳朵、刺痛我的心。看到燕子透过窗帘飞进屋里,我更不好意思了。
眉眼间实在是没什么可做的,然后我相信,与有感情的人分别时的情绪真的很浓重,难以排解。
这首诗表现了南宋女诗人朱淑贞对春天的伤感,与爱情的分离。女人的心思细腻又委婉。
12.《送春天》
宋代:王令
三月余花开得愈开愈多,每天都有燕子从小屋檐下飞来。
秭归半夜还在哭哭啼啼,他不相信东风不能把他叫回来。
三月,花落又开。屋檐下,燕子走了,但它还会回来。留恋春天的杜鹃,在半夜还在伤心地哭泣。它不相信东风不能将它召唤回来。
王令是北宋青年诗人,意志坚强,志向远大,不庸俗。他只活了二十八岁。他的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杜鹃鸟塑造成对春天执着追求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美好的憧憬。
“子贵半夜还哭血,我就不信东风不能把他叫回来。”这句千古名句,一扫前人诗中的悲凉哀伤,充满执着之美,具有积极的意义。原创、独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上述十二首有关秭归的名诗中,诗人赋予了秭归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极具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著名的一首是温庭筠的《笔间一小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天涯。月落月歇,杏花尽。”越过了亭山。”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我不闲,青春已东流。秭归只执着琐碎念头,血泪已尽”。直到天亮才结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