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强化监督,推动编办工作做实做强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组织工作做实做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设置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设置扩大,推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凸显机关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人事部门在人事管理局工作中的作用。最深刻的体会是,只有把组织建设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思考和部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做好预清关工作。管理,做好封后监管。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各项目的实施。简单说一下我们的做法和经验:
1、善于发现组织建立、管理和运行中的问题、查找原因。
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一样,在人事管理上一直比较被动。在工作操作过程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其弊端非常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单位领导和人事人员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人员配置情况。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往往只有在其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才意识到情况。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机会和隐患,包括用人随意,特别是大系统单位,在人员性质、工资、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劣势。方面。许多。三是装傻,利用财政空薪。他们已经在岗很长时间了,没有值班。他们侵占员工并领取虚假工资,或者所在单位长期收取员工的工资。四是离退休(退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明。退休前(退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休后(退休后)混入财政统一支付范围等,使得组织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不得不应对人事变动等问题,产生诸多“后遗症”。 ”问题。因此,因人员状况、招聘性质、工资福利等问题而出现上访、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积极查找人员配备工作的原因,即组织人员配备管理不透明、管理比较粗放、人员配备管理程序不规范。无法操作。管理信息呈现出“只见数不见人”的情况。
2、善于探索机构人员配置管理新模式,有效落实人员配置工作
为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层面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从2019年1月开始,经过大量前期调研和精心探索,“建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初步形成。从可操作性出发,重新设计制作了《组织编制管理凭证》。新办机构设置管理证明除载明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包括年终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名册、年度审计记录等内容。现任人员名册详细列明人员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时间、职务。不仅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资助形式等内容及变化,还能对在职人员和离退休(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机构内人员数量的增减情况。 ,流量状态也一目了然。这为建立组织编制的长期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https://stc-new.8531.cn/assets/redboat/20200829/1598632874710_5f4933aa636db92d2014df87.jpeg
此外,完善机构编制台账信息,重点建立“机构编制台账”、“机构台账”、“退休人员台账”。账本以表格形式表达,图文结合,呈现清晰,便于参考。近年来,台账内容不断延伸,已成为我市组织架构历史、人员编制及审批历史、在职人员和离退休(退休)人员等纵横史料的集合。目前,三台账本信息已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了全市事业单位人员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并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流程,为机构筹建和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完善,我市现已形成了比较实用的“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组织编制台账电算化、组织设立和整改年审严格化等。行动。
三、善于运用组织编制管理新模式,加强编制工作
加强每年必须审查的组织机构设置年度审查和修正,是我们组织机构动态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编制实名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及时掌握组织编制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组织建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今年以来,我市机构设置年度审查已成为常态。我们办公室每年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设置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现有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离退休人员审批与养老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无薪休假人员、因其他原因长期缺勤、退休人员、长期患病人员等情况的回应休假、退休未减员等情况,我厅分类后主动与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协商。并按照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范围予以处理和纠正。
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机构按顺序参加年度评审。对于一些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还组织力量到单位进行审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就以XX年的设立审核流程为例。按照惯例,20xx年年初,我局对20xx年编制落实情况进行了审查,发现全市存在各种情况未值班人员较多的情况。其中,有停薪休假人员和因其他原因长期缺勤人员、退休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薪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处于其他情况的人。年审结束后,我办公室立即召开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领导会议讨论,立即整改。个别职工或者用人单位长期虚收工资的,将暂停发放工资,并要求用人单位清理已领工资;员工调出、死亡或有其他情况的,立即取消;混合就业的,按“对位”处理;对违反规定在单位内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工作,要么取消编制;对其他形式的工作人员未值班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处罚。找到问题根源的过程。这样做,既杜绝了浪费,减少了财务支出,规范了用人行为,强化了人员工作纪律,又维护了组织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机构管理权威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04/fdaf5285638c46438bdfb2314dfafe2d.jpeg
加强机构设置监督管理是机构设置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认为,监督管理工作能否发挥良好效果,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平正义。近年来,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机构设置管理政策和程序、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
一要确保机构设置审批,严格控制机构设置数量,防止机构设置扩大。
严格落实党政机构改革“三个确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完善机构规范、更改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数量。严格执行机构设置“一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领导职务增减等事项,须报机构设置部门办理。健全健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调配、财务预算管理等相互支撑的一站式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服务流程,管控机构入口
凡进入编委会的候选人,除极少数情况外,须报编辑部处理或由编辑部提交编委会讨论决定。近年来,由于对高校毕业生、转业人员、退伍军人等实行强制分配安置,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政策看法不同,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机构管控、严格工作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明工作纪律,并提出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引导,严格分配业务流程,堵住源头,严格执行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这一势头人员过剩,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部经济负担。本文来自网络
三是营造良好的机构监督管理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
从纯粹商业的角度来看,组织的设立工作就是设立公司的事情。但从所涉及的业务层面来看,仅靠组织管理的效果往往并不好。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都是我们组织管理工作的主要要素和必要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用工单位的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出现问题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搡和掣肘,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个人看管另一个人、两个人互相看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编制、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衔接的运行体系和约束机制,建立了组织机构设置与预算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管理的格局。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手段加强人员配置管理;通过人员配置审批确定按人头付费的资金。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把控编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我局正常有序开展编制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