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的雨水花园:小学生设计梦想中的生态设施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刘春霞在杨浦滨江上,有一座非常特别的花园——雨水花园。它充分贯彻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植物和沙石的共同作用,净化雨水,并让其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防洪和雨水利用设施。
“为什么叫雨水花园?”“这里为什么会有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怎么设计的?”平凉路第三小学位于杨浦江畔,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步江边,学生们对雨水花园充满了好奇。于是,学校以“雨水花园”为切入点,设计了“会呼吸的雨水花园”学习单元,鼓励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设计出梦想中的雨水花园。近日,小学生们举行了一场小型的竞标会。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真记录自己的小发现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402/198eaf3d55554bf880ab53c7fd7d15e3.jpeg
“在过滤层的设计上,我们采用了活性炭、纱布、棉花等材料来提高过滤效果。”“我们选择植被时,主要考虑的是它的观赏价值和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这是我们的典范。”“我们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也经历过队员流失、合作出现矛盾等困难,但经过不断调整,我们完成了任务。”招标会上,5个小组的孩子轮流对“会呼吸的雨水花园”设计方案进行讲解,并回答评委的提问,接受现场评分。
平三小学科研处主任朱远飞介绍说,学校位于5.5公里杨浦滨江的起点位置,滨江的人文脉络为学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源,因此学校构建了一门基于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滨江》课程。“‘滨江’课程分为‘人文滨江’、‘生态滨江’、‘科创滨江’三大板块,‘会呼吸的雨水花园’是‘生态滨江’板块中的一个单元。”朱远飞说,这个单元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设计,为期一年,以滨江“雨水花园”为载体,遵循“以大概念为锚”的课程设计框架。采用课外分散与课堂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认识“雨水花园”的设计原理及意义,阐释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学生们在投标会上介绍自己团队设计的雨水花园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1104/62d4120424044d769ad1b839fd201c91.jpeg
由陈逸豪、季思涵等同学组成的二队,为雨水花园画出了非常漂亮的设计图。他们设计的雨水花园里,有亭子、平台、长椅、假山、水塘、碎石路等。“在我们的雨水花园里,亭子是人们休息的非常方便的地方;平台可以让人欣赏植物,水塘可以蓄水,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小路可以让人悠闲地散步,长椅也可以用来休息。”
李逸晨、王静燕同学所在的第五组,设计了一个以水塘、草坪为主的雨水花园。关欣阳、刘玉姝同学所在的第一组,设计了一个有很多植物、草坪、干溪、水塘的雨水花园。“这个雨水花园能蓄水、能排水、能利用。”
朱远飞介绍,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学生们能够讲解“雨水花园”的结构功能和其中的能量循环,在绘制校园雨水花园设计图、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了设计制作技能,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锻炼各种技能,从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滨江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查阅资料、设计制作等关键技能,提高科学严谨性,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规则意识,也激发了作为滨江小主人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刘春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