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录取的一二三四,湖南考生家长必知的志愿填报指南
明亮的图片2021年6月8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考点,英语考试结束,考生走出考场。明亮的图片
明亮的图片
【高考路上·解惑】
俗话说,考七分,考三分。高考结束后,报考大学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就业,谁领先谁落后,哪个更重要?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增8个省份实施新高考,全部采用“3+1+2”模式。志愿者设置和招生规则都有较大调整,申请表格也变得相当复杂。为此,本报连续推出“解高考路上的疑虑与困惑”栏目,邀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建议和问题解决方案,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最有针对性、最实用的自愿申请填写指导服务。
关键词:新高考录取“一二三四”
湖南考生家长:作为今年刚刚参加新高考的省份,我们应该如何填写报名表呢?一般原则是什么?我应该注意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计量评价中心主任胡向东教授:随着自报志愿和平行志愿的广泛推行,各省份在填写申请表前都会公布考生分数分布。考生和家长常常对自己在该省的排名感到困惑。但在胸口。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关注招生政策中规定的学业,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成绩在哪里,加强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应该说,对于新高考来说,由于可报考的院校专业组数量大幅增加(一般为45个),“翻滚”的可能性比以前更低了,而且填写申请表更容易。之所以大家感到困惑,是因为以前文科和理科只有两条分数线,更容易分析自己的分数与学校分数要求的匹配度;但今年,改为“学校专业组”作为招生单位。例如,如果一所学校有9个专业组,就会有9行,要找到相应的职位并不容易。其实,这些问题在填写申请表之前做足“功课”还是可以解决的。这里有几点可供参考:
一注:注意我国高考招生各省份的差异。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纸质考试为基础的分省招生:高考试卷有多种类型,招生计划按省分配,各省确定录取批次和规则。这样一来,各省的志愿者分布和录取结果都会根据各省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416%2F94e46ce9j00sc0nx900f4d000gq00nfp.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两个准备:一是充分了解全省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和规则、招生时间表、志愿者集合时间等,无准备不乱打;其次,充分了解候选人自身的兴趣爱好,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个要点:一是学业规划和路径选择。你不妨从上大学时就开始规划你的学术学习。本科毕业后应该找工作,还是读硕士、博士?其次是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列出你最喜欢的学校、城市和专业的粗略清单。注意你选择的科目是否符合这些学校和专业的要求。三是分数排名的分析与运用。根据当地公布的所选考试组合的排名,你可以明确自己的分数位置,并与你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大致匹配。
做出选择时请考虑四个原则:
首先是地域优先。如果学生在职业、学业发展和择校方面还没有制定非常明确的目标,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地理。不同地区不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代表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经济实力和就业机会。
二是事业优先。这个原则适合那些职业选择已经“明确”、分数高、有选择空间的考生。比如,如果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那么首先应该选择报考普通专业。
三是专业优先。这个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当然也适合分数比较低的考生。对于前者,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根据自己的成绩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对于分数较低的考生来说,学校选择并不多,专业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建议选择技能较强的专业。
四是学校优先。三类候选人更适合这个原则。首先,考生尚未做出明确的职业选择,各科成绩相对均衡,更适合优先选择学校。二是踩线的候选人。考虑到“辍学”的可能性很大,他们首先选择学校,以保证就读学校的水平。第三,未来准备出国留学的考生应该选择在国外认可度较高的国内名校,这将有助于他们顺利申请出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个原则及其顺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必须结合考生自身情况、具体高校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数量等因素综合参考。
关键词:并行志愿服务规避风险需注意的三点
上海考生家长:目前我们使用平行志愿者。对此,我们在填写申请表时需要避免哪些风险呢?
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金百江:并行申请中的“并行”实际上是指考生在填写申请表时,申请表中的院校和专业之间存在并行关系。并行志愿填报的原则是“分数优先、符合意愿、一轮填报”,即从分数最高的考生开始,依次查找、填报。当轮到搜索某个候选人时,将按照候选人填写的偏好顺序搜索该候选人。如果符合录取条件且学校有计划余额,则予以录取。因此,在平行申请规则下,不同学校之间虽然存在平行关系,但在申请过程中本质上是“非平行”的。考生需要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搜索心仪院校。进行招生。
并行申请时,考生首先选择学校。在申请过程中,建议您所申请的院校适当加大分数梯度。即根据你在全省同学科类别中的排名,参考目标院校往年录取分数等信息,合理分配报考学校的梯度。无论是在高考改革省份还是传统高考省份,在并行志愿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冲一次、稳一次、保一保”的策略仍然可以使用,但需要根据各省允许的志愿者人数填写。合理分配,一般各三分之一左右比较合适。当然,您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适当调整“赎回、稳定、保障”志愿者的数量。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416%2Fb826825dj00sc0nwn00lmd000gp00m8p.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选择学校后,选择专业。填写申请表时,还需要考虑到考生的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前景,参考往年各省份大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排名等信息,大致选择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根据往年录取分数线有兴趣且不冲突。将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以便您了解它们的全部内容。当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候选人对某个类别或专业有非常明确的兴趣,那么他应该把它放在更高的优先位置。
尽管并行志愿服务的风险比顺序志愿服务要低得多,但它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如果不小心的话,还是有掉线或者高分的风险。您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一定要关注不同专业(类别)的体检要求,尽量避免学校可能拒绝录取的专业、相关可能不录取的专业或不适合学习的专业,以减少撤回的风险。
其次,在传统高考省份和高考改革省份采用“学校+专业组”报考模式的省份,建议您在填报申请时必须服从调整。如果因个人原因,报考院校专业组中的院校或专业没有分数梯度,院校在申请时无法安排专业,且学生不服从调整,则存在被退学的风险。平行志愿提交的原则是一轮提交。一旦退出,将退出本批次录取,只能参加志愿者招募或下批次录取。在志愿者的招募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第三,根据成绩,虽然有很大概率能进入某所学校,但很有可能进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考生需要提前咨询学校招生办公室或招生团队,并入学后或学习一段时间后提出问题。是否有相对人性化的转专业机会、其他双专业或辅修机会,以免因不适应或不愿意接受专业而造成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影响本应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选择专业明确“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
山东考生:我一直对自己缺乏一个清晰的规划,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如何关注自己的专业选择呢?选择专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从根:首先明确“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一般来说,在填写志愿者申请时,应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但当你不知道“你想做什么”时,你需要明确“你能做什么”。给自己定位“你能做什么”,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一是基于专业知识。专业不等于兴趣,但专业往往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高中擅长的科目填写相应的专业。二是明确专业资质。如果考生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可以通过职业倾向评估量表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一些专家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实践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创业型和传统型。考生可参考考核结果填写职业兴趣类型对应的专业。
同时,必须辩证地看待“热”专业和“冷”专业之间的关系。 “热门”专业被认为是就业潜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而“冷门”专业被认为是就业潜力和发展潜力不大的专业。当前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将来仍然是热门专业,当前冷门专业并不意味着将来仍然是冷门专业。更何况,选择热门专业的考生较多,竞争激烈,脱颖而出的概率较小,甚至可能出现“毕业即失业”的人才过剩现象;选择冷门专业的考生较少,脱颖而出的概率较高。因此,在填写志愿申请时,一定要立足于自己“胜任”的专业,并考虑到自己的就业前景,切不可盲目跟风。
另外,要正确处理“地区”、“学校”、“专业”的关系。选择专业往往意味着选择未来的职业。如果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考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选择相应的院校和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考生在填写申请表时可以将“地区”和“学校”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如果你想有一个更好的第一学历,而你的考试成绩有限,你可以选择就读中西部地区分数线相对较低但排名较高的院校。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现代视野和就业前景,可以忽略学校排名,优先考虑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大学。众所周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仅机会较多,也更有利于考生开阔视野、展现个性。
总之,除了上述因素外,身体状况、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家长的态度价值观、社会对专业的看法、专业师资、专业招生人数等都是填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应用程序中。考生和家长应对专业选择有透彻的了解,权衡利弊,认真填写申请表,但不必着急。志愿报道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不会决定人的发展。你的发展质量最终取决于你自己的规划和质量提升。我们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所大学、每个专业都有其合理性,都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 (本报记者 金浩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