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0-16 13:26:02

高考志愿咨询乱象丛生:3 小时进账 2 亿,17999 元一张圆梦卡,靠谱吗?

“我连午饭都没吃就帮你选学校了,你分数低了,考不上好学校。”错过了填报时间,没有报考第一批院校,让唐静的“高考志愿策划师”感到惊讶。操她。

2023年,湖南艺术系学生唐晶高考文化、专业成绩为282分。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她有望考上省内某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问题不会太大。

然而,唐静的父亲却花了3000多元,将申请流程交给了一家高考志愿咨询机构。没想到最后一天,由于“志愿者顾问”对操作系统不熟悉,没来得及填写30名志愿者,申请就被关闭了。

无奈之下,唐静只能参加下一批志愿申请,最终考上了省外的第二所大学。

唐晶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3小时赚2亿元”、“17999元办一张梦想卡”……近年来,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市场日渐火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高考志愿报名市场支付规模将达到9.5亿元,较2016年增长6倍以上。

热潮之下,虚高价格、敷衍服务、乱指导、焦营销、虚假宣传、资质可疑等乱象也层出不穷。

“有需求才有市场,如何解决考生和家长在申请志愿者时的困惑更值得思考。”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李晓轩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策划者对我的问题感到困惑。”

和唐晶一样,来自四川南充的小宇也感觉自己被咨询机构欺骗了。

2023年高考,她考了552分,只比第一线高出不了多少,全省排名9000多位。她的父母觉得此事重大,决定驱车三个小时前往省会成都。他们花了5000多元,向“专业机构”寻求咨询。

在成都远郊的一栋商业写字楼里,小宇见到了规划师。坐下后,对方直接打开了一个网页,一键输入了小宇的分数和排名。当电脑页面弹出一些院校和专业时,他指着屏幕一一问她:“这样可以吗?” “我想是的。去吗?”

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是小雨之前上网查的时候知道的。 “策划人根本没有问我的爱好和未来的计划,只是靠分数来筛选。”

小雨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写下了老师为她选择的11所大学。随后,另一位年长的老师过来,与小雨和妈妈进行了10多分钟的简短交流。价值5000元的咨询到此结束,总共40多分钟。

“40分钟,5000块钱,这个行业的小时工资太高了,他只是重复了我所知道的事情。”这种笼统的建议让小宇有种赔钱的感觉。 。

目前市场上,这种一对一自愿咨询的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大多数机构根据策划者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甚至声誉来定价。如果学生有艺术考试咨询、军校咨询、士官咨询等特殊需求,咨询费就要增加。

与高昂的价格不相称的是参差不齐的服务。

回顾当时的咨询情况,有一个细节让小宇印象深刻。当第一位规划师给学校提出建议时,小宇问道:“你不看看之前的招生人数吗?现在是扩招还是减招生?这会对录取率有影响吗?”对方露出了有些尴尬的表情,开始浏览网页,找到“入学人数”一栏的历史数据,展示给她看。

而且,小宇还发现,对方在咨询她时使用的“智云580”网站是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旗下招生考试信息网的第三方数据库。学生还可以通过支付100元以上成为会员来查看相关信息。 。

后来,在咨询机构的建议下,小宇报考了西部偏远地区的一所211大学俄语专业,并被录取。 “他们只说211大学毕业生以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专业可以转大学,但我不喜欢当时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经过综合考虑,小宇选择了复读。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3twM1L12L7VKgAT2XyXZPcrNfnYpcpvL0KG_2-ZrfxIcAA/641

“不存在”的职业

事实上,高考志愿策划师是一个“不存在”的职业。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并没有这样的职业资格,更没有严格统一的行业标准。

“在宣传该组织时,人们经常声称自己是经过认证的高考策划师,但证书本身五花八门。”四川成都一家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工作人员陈晓坦言。

作为一名学生,央视记者咨询了多家专门提供认证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发现认证门槛很低。大多数平台只要求学生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的工作没有限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申请,费用从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

学员参加培训并达到学分要求后,即可参加考试。满分100分,及格分70分,即可获得行业证书。所谓行业证书多是一些非官方的行业协会、顾问或机构申请的行业协会认证,不具有权威性。

申请高考志愿策划师职位,门槛也不高。在求职平台上,北京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正在公开招聘“高考结业规划师”职位。月收入可达2万元至3.5万元。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无经验要求。

“这几年,各大平台、公司突然冒出很多‘填报告专家’、‘策划顾问’。但据我了解,这个行业很多人只是冒充工作,他们是在工作中。” “不到三天的培训,就是为了趁热打铁。”从事志愿者咨询工作5年的陈晓说。

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近年来因自愿举报引发的民事纠纷多起。例如: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2021年10月发布的民事判决书显示,北京某艺术教育咨询公司在收取122万元服务费后,未能为4名学生获得特定大学录取按照约定。他因未履行支付费用的承诺而被带上法庭。

不可忽视的需求

一个鱼龙混杂、“不存在”的行业,仍有上亿元的市场规模,其背后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中国有数千所高等院校、数百个专业。各地的录取方式有所不同。每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会发生变化。每个专业的录取要求都不同……各种变量相互叠加,使得填写志愿申请变成了一项技术活动。儿子。

李晓轩认为,当前高考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虽然考试中心每年都会为考生发布高考报考指南,但指导的实用性并不强。由于准入门槛较低,高考志愿策划工作鱼龙混杂,虚假宣传、误导考生甚至舞弊等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招生规则也频繁调整,绝大多数高中没有组织填写志愿申请表等必要的指导,导致考生难以理解招生规则。 ‘对冲’、‘稳定性’、‘保证’等应用规则。”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金忠表示,总体而言,当前大学对学科、专业、课程的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每年招生季,高校都会派招生团队或校友到重点中学宣传自己的学科、专业,但整体宣传还是比较广泛的。更不用说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各个专业的参考资料等等,中学生和家长都不太了解,甚至很多大学生在选课时也不清楚。

来自四川成都的考生小可对此感触颇深。 2015年高考后,他从学校拿了很多宣传册,但每份宣传册只有几页。他不知道该学什么,也不知道每个专业有什么特点。再加上他本人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父亲就花了5000多元请了一位大学行政老师来指导他填写申请表,“让他安心”。

“我们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父母和孩子们对未来仍然一无所知。”李晓轩指出,这也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明显滞后。

“2017年,教育部要求高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然而,目前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还是空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心孩子能否取得高分,导致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专业和就业方向缺乏了解,出现志愿服务的“群体焦虑”。”李晓轩说。

https://www.jxzsls.cn/zb_users/cache/ly_autoimg/m/MjA3NjU5.png

困惑、着急,学生和家长希望从所谓的“专家”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以求安心、省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共服务必须跟上

与大多数困惑、焦虑的家长相比,来自山东济南的考生家长吴伟是个例外。

吴伟,1976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2023年,儿子参加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当年3月,他开始参加各大大学的招生推广讲座,也会在自媒体上与志愿者规划博主交流。

至于各学院的专业介绍,虽然大学的宣传比较一般,但吴伟会通过各学院的官方网站查看各专业的本科培养项目。 “每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能毕业多少学分,课程上都有写。”非常清楚。”

吴伟认为,家长报考高考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能等到成绩出来了再凑合。不过,他也观察到,他身边有意识地在网上收集公共信息的家长并不多。

对于一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来说,查找和理解信息是很困难的。小可的父母都是初中文化。他们只知道儿子考了多少分,喜欢文科专业。他们不知道“某所学校擅长哪些专业”或者“不同专业之间有什么区别”。

因此,为了让广大考生能够顺利填写申请表,除了市场监管、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整顿咨询服务乱象外,扩大公众范围也同样重要。提供高考报名服务,加强信息公开。

李晓轩建议,考试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快探索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对过往高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打破考试相关数据碎片化,推动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每所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招生计划、申请线。渠道相关信息全面全面共享。

对此,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不久前,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者”信息服务系统,免费使用。据介绍,该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评估等大数据,为考生提供志愿者推荐、专业介绍、心理评估、就业去向等服务。

这是一个好的征兆和开始。李晓轩还建议,加快普及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高考应用知识等纳入课程指导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力和职业倾向,做出适合自己实际的选择。

学院和大学也需要做出改变。乔金忠认为,真正了解大学学科和专业的人,实际上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教师。如果能多和中学生互动,孩子们了解高校会更有效。

“高校在修改学生培养计划时,也需要多方参与,比如行业专家、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学生、家长等,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很好的宣传活动。”

不久前,在绵阳复读的小宇完成了第二次高考。小玉说,她人生的前18年都是遵守规矩的。离开家到陌生的城市复读后,她结识了新的同学和老师,并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历史和媒体。

去年高考,她听从了父母和“规划师”的建议;今年,她要听从自己的声音。

(应受访者要求,小宇、陈晓、小可、吴伟均为化名)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志愿咨询乱象丛生:3 小时进账 2 亿,17999 元一张圆梦卡,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