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0-13 13:26:23

新春佳节,借意象橘子传达迟到祝福,你能解读出其中的感情吗?

【一些八卦】

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时,我坐在教室里,想着如何向老师请假。几分钟后,我背着包匆匆赶往地铁站。当我打开手机时,微信疯狂地弹出大量未读消息。我非常感谢所有给我送来新年祝福的人。也对未能及时回复您表示歉意,但事后我会尽力弥补。春节是各种情绪释放、交织的大好时机,而这篇文章是以橙子为形象的。虽然是委婉的说法,但用得好的话会更发人深省。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我把迟来的祝福放进了这篇松散的文字中,或者通过那些经典的文字和图像来传达。我相信你也可以解读每种类型的各种图像。如果你愿意品味原作,那就更令人欣慰了。毕竟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不是吗?

如果您对镇上的同学、老师、朋友有新年祝福,可以留言或发送到后台,我们会在大年初四左右集中推送。或发送至公众号邮箱:请在主题中注明毕业年份等。详情请参考昨天的微信链接:

介绍

如果给你一个橙子,你会想到什么?

老学者或许板着脸认真地说,但这要看“橙”如何定义。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勤奋,无法区分谷物),我几乎无法分辨橙子和橙子的区别。至于橘子和橙子,它们几乎是同一种东西。退一步来说,它们都是一团橘子,酸甜可口。这是我对橙色图像的限制。

橘子给人们带来遐想,正如它的味道一样。当味蕾被果汁挑逗的时候,尖锐的甜味和酸味会迅速袭击大脑,瞬间唤醒沉睡的思绪。它会像一颗坠入人间的晨星,在你发现它的那一刻就绽放出温暖的光芒,但随后它就会慢慢升起,明亮的光芒会越来越弱,直到融入蓝天消失。记忆之花已经绽放,其中的种种滋味只有你我咀嚼果肉才能体会。

1.《后视图》

朱自清 (1898-1948)*

我们过了河,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只好给搬运工小费才可以过去。他又忙着跟他们谈价格。我当时实在是太聪明了,总觉得他说的话不太漂亮,所以我只好自己打断自己。但他最终同意了价格并送我上车。他在车门旁为我挑选了一把椅子;我把他给我做的紫色皮大衣铺在座位上。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晚上要提高警惕,别着凉。我还请服务员好好照顾我。我暗暗嘲笑他的曲折;他们只认钱,养活他们什么都不是!而我这么大了,还不能照顾自己吗?嗯,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爸爸,我们走吧。”他看向车外,道:“我去买点橘子,你就在这儿别动。”我看到那边平台的栅栏外面有几个橘子。卖家等待顾客。到了那边的站台,你要穿过铁轨,跳下来,再爬上去。我爸爸是个胖子,走路去会比较麻烦。我本来要走,但他不肯,我只好让他走了。只见他头戴黑布帽,身穿大黑布马褂,身穿深蓝色布棉袍。他摇摇晃晃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弯下身子。这不是一场灾难。但穿过铁路,爬到那边的站台,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双手抓住它,收回脚;他肥胖的身躯微微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我赶紧擦干眼泪,生怕他看到我,也怕别人看到我。当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住了猩红的橘子,回头看了一眼。过铁路时,他先把橘子撒在地上,慢慢地爬下来,然后抱起橘子走开。到了这里,我赶紧去帮助他。他陪我走到车前,把橘子放在我的毛皮大衣上。于是,我拍了拍衣服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走了,我去那边给你写封信吧!”我看着他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到我,说道:“进去吧,里面没人。”当他的背影融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他的时候,我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

——朱自清,中国,《背影》

1925年,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前往北平求学。父亲很担心,坚持送他去浦口火车站。

▲津浦线曾经是中国最长的铁路线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p3-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c001/oA8A1hmzgLAC2mNfNAm9AAAAE2bTxGIofIBAkC~tplv-dy-aweme-images:q75.webp

▲浦口火车站雨廊

© @伟海燕

那时朱自清已经20岁了。一年前,他与于平伯夜游秦淮河,写下脍炙人口的《桨声灯下的秦淮河》,名噪一时。

【评论】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作品,是他离开南京到北大求学的回忆。这些段落作为关键章节,当时必须背下来。我没有亲眼目睹那个时代,但父亲身穿黑马褂、绿布袍、怀抱橘子一瘸一拐地回来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我的父母不是这样穿的,但他们有相似的品质。他们也很穷很朴素,很少去北京。他们只是匆匆忙忙回去办事。他们甚至不愿意让我实习休息一天——我只能想象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地铁站时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告别家、告别父母,这一幕又会像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2.“橙色”

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时,我看到孤独的开关栅栏后面并排站着三个红脸的男孩。他们个个都很矮小,仿佛被阴沉的天空压垮了。他穿的衣服就跟郊外的风景一样惨不忍睹。他们抬头看着驶过的火车,举起双手,扬起小喉咙,扯着嗓子尖叫,不明白什么意思。就在这时,半靠在窗外的女孩伸出了冻伤的手,左右晃动着。五六个橘子被温暖的阳光反射成可爱的金黄色。孩子们头朝下摔倒了。我不由屏住呼吸,恍然大悟。女孩大概是去当女佣了,她把怀里的几个橘子扔到了窗外,以奖励前来送行的哥哥们。

茫茫的暮色笼罩着小镇郊外的道岔,三个孩子像鸟儿一样叽叽喳喳,还有扔在他们头上的鲜艳的橙子颜色——这一切都在一瞬间从车窗外掠过。但这一幕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几乎无法呼吸。我发现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喜悦。我高高地抬起头,目光定定地看着女孩,就像在看另一个人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女孩又回到了我对面的座位上,浅绿色的羊毛围巾还裹着干裂的脸颊,手里紧紧地握着那张三等舱的车票,手里拿着大包袱。

这时我才忘记了那种难以形容的疲惫和厌倦,也忘记了不可思议、平庸、乏味的生活。

——日本芥川龙之介《橘子》

【评论】

芥川龙之介的《橘子》写于1919年4月,当时芥川27岁。这二十七年里,他经历了很多痛苦的经历。当他八个月大时,他的母亲发疯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因此芥川常常担心自己会变成疯子。母亲去世后,他正式入籍并搬到叔叔家,成为芥川家的养子。 1915年,芥川因养父家人的反对与初恋女友分手。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1918年,也就是他写下《橘子》的前一年,芥川就已经出现了神经衰弱的症状。这一年,他的生父和养父同时生意失败,家庭经济的衰退加重了芥川的经济负担。次年3月,也就是写《橙色》的前一个月,他的亲生父亲因病去世。可见芥川当时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 《橙色》中的“我”成为他表达情感的一个很好的出口。几乎贯穿整部小说的压抑、颓废、懒惰,都因为这些橘子突然释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橘子的温暖。作者巧妙地运用先表达欲望再压抑欲望的手法,将“我”对这个面容干裂、生疮的女孩层层厌恶,从而为情感的爆发做好准备。见惯了情节曲折的我们或许不会对此大惊小怪,但文章的动人之处更多在于它的真实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在平凡中展现了橘子的理由。并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但正如文末提到的,芥川龙之介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难以形容的绝望之中。干涸的情感河床仅仅因为路过的橘子就爆发出莫名的喜悦,但这种喜悦似乎仍然无法冲淡作者自身的平庸感和无聊感。喜悦和幸福仿佛是脉搏,就像地平线上的流星,转瞬即逝。而绝望和抑郁是深不可测的泥潭和黑洞,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这样一个吞噬情感的黑洞自然是非常悲观的,所以我们也会对芥川短暂的一生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感叹。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他那颗感知美好与温暖的心,而不是抛弃手中的橘子,彻底沉沦。

3.《教父》三部曲

https://www.mypcera.com/photo/326a/xianhua/images/pic117_jpg.jpg

教父 第 1 部分 1972 ***

【评论】

说到橙子这个形象,就不得不提到《教父》三部曲,它是导演福特·科波拉的代表作。虽然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当时的实际考虑,但这并不妨碍橙色在后来的诠释中受到高度赞扬。在这部被誉为“男人圣经”的经典作品中,橘子象征着流血、复仇与杀戮、平静与暗流。被报复的人就像一个被玩弄的橘子,无法逃脱嗜血复仇的双手。你来我往,恩怨交织,灰色屏幕上的几颗鲜橙变成了死亡预言,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就算你是复仇者,终究也逃不出死亡的魔爪。维托·柯里昂手中的橙子滑落,第一代教父悄然离世。第二代、第三代教父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根据官方的说法,橙子实际上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这种色彩冲突也体现在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中。红衣小女孩和橘子一样,确实如此,但在黑暗中,却是那么刺眼,那么痛苦。

4.“西西里柑橘”

路易吉·皮兰德娄 (1867-1936)****

【评论】

这是发生在西西里岛的另一个故事。 (黑手党的发源地在西西里岛,第二代教父迈克尔就是在西西里岛避难时认识了他的妻子。) 故事的作者是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 (路易吉),我读的中文译本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短篇小说集》,但作者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方面。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年轻人从乡下带来橘子到城里看望青梅竹马的心上人。他努力帮助女友接受良好的教育,进入上流社会,但女友却在上流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剧中,她嘲笑男主“不时髦”,冷落他,甚至还借花给几个浪漫的客人献橘子。我想,当他们沉迷于糖醋果肉和果汁的时候,其实是在啃咬男主原本美好的金色爱情。只是他们不会追问柑橘的来历,更不会追问男主的泪水和破碎的心。

5.电影《金橘》

《金橘》剧照2013*****

【评论】

爱沙尼亚电影《金橘》是导演扎扎·乌鲁沙泽的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战场一角的故事。如果说《教父》是一部沉重压抑的黑人家庭悲剧,那么《金橘》则是一部隐忍却又不失温情的个人传记。失去儿子的伊沃、橘园主人马格斯、水火不容的敌对士兵艾哈迈德和尼卡四人在橘园相遇。由于战争,长满橘子的树林被忽视了。看似平静的田园生活,总是被即将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冲突所打破。饱受战火之苦的伊沃,已是一个淡定、看透生死的老人;马格斯是一位善良、单纯、略显胆怯的果园主,唯一支撑他的就是那棵树。黄色和橙色的艾哈迈德勇敢而富有侵略性,而尼卡则忠诚而爱国。在伊沃老人的调解下,敌对双方一步步放下仇恨,最终在枪林弹雨中结成联盟。

女性角色的缺失(不包括伊沃未正式出场的孙女)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十分内敛。故事一开始,阳光照进一座小房子,木头慢慢被推向锯齿。卷起的木屑、锯末,满是沧桑的双手;最后,一辆汽车被枪击损坏。军车行驶在一条细长孤独的道路上,暮色深沉,只有微弱的灯光跌跌撞撞地前行。这种含蓄,恐怕是严冬高寒的土地所特有的。男人们沉默寡言,坚毅,但性格确实各有不同,就像四块石头,棱角各异,但历经沧桑的褶皱里,依然隐藏着人的温暖。阳光下,仿佛是从寒冬中吹来的一股热气,也是战火中依然鲜亮的金橘。

一个小小的橘子,可以承载有限却深厚的亲情,也可以传达纯真的或心碎的爱情,可以控诉战争的无情,也可以描绘生死的悲欢离合。情感的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百味杂陈的生活总能激起千里之外心灵的回响和共鸣。毕竟,无论国籍、年龄,人的生活都是如此相似。

剥开一个橙子,你想要这部分的味道如何?

2018 年 2 月 17 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春佳节,借意象橘子传达迟到祝福,你能解读出其中的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