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0-13 09:15:28

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之父的自叙传记与时代风云

柳田邦夫被誉为“日本民俗之父”。他著述众多,涉猎广泛,为日本民俗学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是他的自传。晚年的柳田邦夫以故乡房州为起点,描写了自己的童年成长、求学经历、家庭关系、友情轶事、事业坎坷等,13岁离开家乡,重温生活。 83岁的过去,从明治、大正到昭和。在70年的风雨岁月中,他放弃了诗人和官僚的梦想,最终追求“知识的救赎”,继续前行。 ,继续写。

当然,文章中最不可或缺的还是民间传说故事,河童与海灵之间的学术讨论引人入胜;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时代影响力人物,包括政治领袖、学术大师、领域新人。在柳田轻描淡写的叙述中,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伦、社会、风俗都清晰可见。

译者前言

柳田邦夫被誉为“日本民俗之父”。他著述众多,涉猎广泛,为日本民俗学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7年,为庆祝神户通讯社成立60周年,83岁的柳田国夫接受通讯社邀请,于1月9日至9月14日以口头形式回顾家乡和成长经历,1958年,在《神户新闻》上连载,连载内容就是本书的原型。

柳田于 1875 年出生于敷马县神户郡辻川村(现兵库县神崎郡福崎町辻川)。鹿摩县旧称播磨国,是《故乡七十年》中提到的房州的故乡。柳田13岁时,因家庭原因和求学的需要,跟随哥哥松冈萨摩搬到了茨城县北相马县富川町。从13岁离开家乡到83岁回忆故乡,整整70年。这就是本书被命名为《故乡七十年》的原因。

柳田虽然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这段成长经历对于他的人格和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柳田出生时,日本刚刚经历明治维新,他的家乡房州正处于维新变革的最前沿。他在自传一开始就指出“他童年经历的时代变迁远比现在复杂和剧烈”。这些变化为观察和思考日本的人际关系、社会、习俗提供了视角。

柳田在书中提到,他一家八口住在“日本最小的房子”。大哥结婚后,由于房子狭小,加上婆媳矛盾,嫂子最终回到了娘家,大哥的第一次婚姻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失败。家的狭小成为他致力于民俗研究的机会之一。另外,民俗研究的特点是“杂”。柳田10岁时,被寄养在旧辻川氏的三木家一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日本和中国经典著作,从而为他的杂学奠定了基础。

柳田邦男,姓松冈,出生于德川末期的一个儒家家庭。父亲松冈壮虽然是儒生,但家道中落,生活贫困。他曾行医并担任牧师。母亲生了八个兄弟,其中三个在婴儿时期就夭折了。五兄弟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成就。他们的事迹受到了正明皇后的赞扬。因此,柳田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母亲的回忆》也成为了这本书的序言。 1897年父母去世后,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在经历了一段迷茫和磨难后,他选择成为信州柳田家的养子。他的养父柳田直平曾担任大宗教裁判所的法官。后来,他与直平的第四个女儿柳田隆结婚。

本书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关注他的家乡博树,而是以博树为出发点,讨论他的成长、求学、家庭关系、就业、知识等。柳田离开家乡后,就很少有机会回去了。用他的话说,“阔别五十年,对故乡的思念达到了极点”。然而,当他谈到做官、交友、学术研究时,提到亳州人的次数最多,可见同乡人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这本书最初是在他家乡的报纸《神户新闻》上连载的,他可能有意识地提到了播州或兵库县的人,因为这可以拉近他与当地读者的距离。

作为一本回忆录,本书并未全面反映他的生活经历和学术主张。这可能与他自认偏执的性格有关。在书中的“车儿”部分,他谈到自己的头顶上有两簇螺旋状的头发,并且显得不耐烦或者有点偏执。牧人沙耶在讲谈社版《故乡七十年》(讲谈社,1999)的“评论”中指出,读这本书时,不要拘泥于柳田讲的内容,而应该注意他没有讲的内容。不谈。 。 “学而优则仕”是当时大多数精英子弟的职业选择,柳田国男也不例外。柳田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现法学部)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农商部,成为一名官僚。不过,他随后的仕途经历几经变动,从内阁法务局到贵族院主簿官,但最终因与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意见不合而辞职。对于这一点,柳田在回忆录中并没有具体解释原因,但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辞职可以说是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如果柳田能够继续称霸官场,或许我们就读不到那么多不朽的作品,日本民间文学的发展也可能与今天不同。

除了物,更重要的是人。柳田邦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不少生活中、官场、学界的朋友。对于这些朋友,柳田邦夫的记忆有些集中。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本回忆录是柳田83岁时所叙述的采访。因为场景和情况不同,柳田回忆时难免会奔放不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正如他放下笔时解释的那样,记忆中难免会出现歧义或者偏差。除了记忆的功能障碍之外,或许更值得考虑的是意识的刻意回避。许多重要的事件、经历和时间节点,柳田一字不差地提到了。虽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会表达自己的学术立场,但生活在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的他却很少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 。虽然不应批评学者回避政治立场,但他所结交的众多朋友中,有不少是在日本政治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读完书,难免会让人欲言又止,感觉说不出话来。

https://sns-img-bd.xhscdn.com/398ebcdc-0229-33aa-974e-ba26f9732f37?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1958年《故乡七十年》在《神户新闻》连载后,当地神户野地文库将其编成书,并于次年出版。柳田本人对文章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了调整。 1962年柳田去世后,后人将未在报纸上发表的原稿作为“遗物”收集起来,收入《柳田国夫文集最终版》第三卷。本书的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一个日本人的自传:南熊丸与柳田邦男》(河北出版社,1981),以及野地菊版的《故乡七十年》(神户新闻出版中心, 2010)翻译原文。需要说明的是,中文版并未翻译前述“补遗”。此外,柳田在提及中国时始终使用“中国”这一表述,中文版统一译为“中国”。为便于读者理解,正文页下对其他表达方式、地名、概念等均添加了译者注。

柳田邦夫的文字本来就晦涩难懂,本书是根据他晚年的口述记忆编撰而成。如何将其翻译成合适的中国学术语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文章中难免存在遗漏、错译、误译等情况。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还包含译者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推测性理解。还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柳田邦男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一系列代表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上述中文译文。复旦大学日本语言文学系山本幸正教授为《和歌》的现代翻译提供了热心帮助。我夫人、上海社科院宋小玉博士在《慈恩寺区爱宕神社迁址记》一文中翻译了慈恩寺的碑文。另外,文章中的部分注释和校对是我的研究生于嘉茹完成的。谢谢你!

最后,感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的邀请,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黄玉婷女士、邱迪女士的精心编辑。

王光涛

2022年3月复旦燕园

关于作者/译者

作者:柳田邦男(1875-1962),日本民俗学家、诗人、思想家。 1875年出生于兵库县松冈家族,祖辈世代为医,家境十分贫困。 190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加入柳田家族。他认为民俗是发现日本民族性格的重要途径。 1951年荣获日本文化奖章,被誉为“日本民俗之父”。主要著作有《远野物语》、《桃太郎的诞生》、《民俗遗产论》、《国史与民俗》、《关于祖先》等。

译者:王光涛,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爱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中日关系、东亚国际关系。出版专着2部,译着5部。

目录

1 译者前言

https://img.alicdn.com/bao/uploaded/i2/866276081/O1CN01Tgragt1un9C7Z7dE0_%21%210-item_pic.jpg

1 关于母亲的回忆 - 前言

3 离开家乡时

9 我的亲生家庭

25 怒川时代

辻川的 47 个老故事

113 兄弟的事

145 文学记忆

185 学生生活

211 官场生活

第241章 柳田家简介

260 约会清单

第287章 我的学术研究

第376章 写在最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之父的自叙传记与时代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