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断亲现象频发,儒学传统该如何适应现代社
传统:断裂还是重建——年轻人“断联”背后的原因顾佳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授权儒学网发表
近年来,春节期间,“分手”话题一直是年轻人中的热门话题。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至少表明,目前部分年轻人正在经历“分手难”的焦虑。社会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难免会有一个移位、调整的过程,甚至出现螺丝松动、甚至零件脱落的情况。 “断亲”是时代病还是更新适应?为了更好地从学术上解释“断亲”现象,《天府新论》编辑部策划了一场“从传统、家庭、社会角度看‘断亲’现象”的笔谈。
顾佳宁副教授认为,“断亲”现象并不意味着儒家价值观的衰落,而是提醒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内部调整。 “断交”反映了当代社会兄弟关系的弱化和对朋友关系的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友情”的趋势。如果说“断亲”对儒家传统有影响的话,那么它主要影响的是传统宗法制度及其现代残余,这些都是儒家观念的制度化产物,而不是更根本的孝道,孝道是儒家观念的制度化产物。儒家道德的基础。亲情。
本文原标题为《传统:断裂还是重建——年轻人“断联”的背后》,拟发表于《天府新论》2024年第3期。注释被省略。如需引用,请以最终发布版本为准。为准。
逢年过节,这一代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走亲访友。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稍微刺耳的词来概括——“断绝关系”。重视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一直被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上看重血缘关系的中国社会为何会出现年轻人“断亲”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的断裂和衰落?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个亲情观念显得淡漠的时代?
一、年轻人为何“断亲”?
年轻人为何选择“分手”?从广义上看,一是客观情况造成的,二是价值观差异造成的。客观环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二是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形态的变化。传统乡村社会相对封闭、稳定。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亲戚们住得比邻而居。 “地缘关系只是血缘关系的投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网络构成了传统伦理观念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并伴随着区域间的长途流动。 “60后”、“70后”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外出谋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很少有机会与家乡的旁系亲属交往。
https://pic4.zhimg.com/v2-2aaf54c592a2132de83a736f8db4ad53_r.jpg
“90后”、“00后”成年后,由于经济发展、高校扩招、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选择出国留学、工作的比例较高比他们父母那一代人除了空间距离之外,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也在客观上淡化了家庭观念。对于绝大多数“90后”、“00后”来说,成长过程中日日夜夜陪伴自己的不是兄弟姐妹,而是学校的同学。传统的兄弟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人口流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还有观念的差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生活经历、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年轻人与家乡的亲人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逐渐渐行渐远。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以圈子和兴趣爱好为主导的人际交往导向,使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的茧化环境。春节这个特殊时期,当年轻人被拉出平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与远方、价值观不同的亲人打交道时,自然会感到陌生、不舒服甚至抗拒。
二、亲情与五伦:儒家视角下的“亲疏”
亲属、家庭关系的疏远其实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它是空间流动性导致的“血缘”纽带瓦解的必然产物。然而年轻一代却以“断亲”等激烈口号猛烈扭转了这一趋势。突出显示。 “断亲”话题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感叹。从儒家的价值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回应:一是儒家传统中血缘、亲情的意义和表现,二是传统五伦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沉浮。
(1)血缘亲情:道德情感或宗法制度
毫无疑问,血缘亲情在儒家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需要关注血缘亲情在儒家道德建设中的内在机制和作用方式。道德和社会秩序。换句话说,为什么重视家庭伦理成为“儒家传统”,其实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这既涉及到对“传统”的理解,也涉及到对其现代意义的判断。一般来说,血缘关系对于儒家思想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的情感生成机制和宗法关系的社会制度。
就道德的生成机制而言,儒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人们内心自然情感的萌发作为道德建设的起点。与墨家强调“兼爱”和基督教强调“博爱”不同,儒家把血亲之间自然的情感流动视为普遍道德情感的重要来源。 “孝悌,仁之本也”(《论语·雪儿》)。这种对自己以外的人的爱的感觉就是仁的萌芽。它首先产生于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的尊重之情。不过,这种情感最初仅限于一小部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因此,需要逐步外推,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以打破人与我之间的差异。如果把孝敬父母、尊重兄弟推到极致,就能达到兼爱仁爱、一家人、四海兄弟的境界。
儒家非常重视血缘和亲情在道德伦理建设中的意义。 “孝”与“亲”构成仁的重要基础。孔子说“君子以亲亲,民以仁兴”(《论语·太伯》),孟子说“亲亲为仁”(《孟子·尽心》) )。 “对父母做好事如孝,对兄长做好事如兄弟”。 “孝”、“亲”来自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的本性。它们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然的、真实的、未经修饰的良心和能力。 。 “爱自然就是孝,爱物就是仁”。把亲人的仁德充实、扩大,延伸到自己和他人,就可以传播到天下,建立普世的伦理秩序。仁作为博爱,可以从孝悌之爱中衍生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父权关系的社会制度。宗法制度的出现早于儒家思想。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宗法分封制度,以血缘远近区分亲属,以长子为族长,按大宗、小宗划分政治地位。由于周秦之变,政治上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但宗法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层面,构成了儒家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五福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五福制度是中国古代规定亲属关系的等级规范。其核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来确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关系,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丧服制度上。宗族亲属根据血缘关系,按顺序确定丧服义务,包括服丧时间的长短、丧服的式样等。当今民间所谓“五服”,是指亲属之间的关系如此遥远,无需哀悼。在以宗法制度为代表的儒家形式中,社会伦理关系以家庭关系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血缘的远近。
回到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年轻人的“断亲”在什么意义上消解了儒家文化传统?现代社会,大批人脱离了相对静态的农业文明和乡村社会,拥抱了流动性强、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不再完全由血缘决定。即使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由此衍生的宗族意识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其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减弱。所谓“断链”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在“断亲”的讨论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断亲”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核心家庭不再与大家庭或其一些旁系亲属有联系。不在核心家庭内。也就是说,“断绝关系”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影响到儒家视为道德基础的“自然之爱”亲子情感本身。由此可见,如果说“断亲”对儒家传统有影响的话,那么它主要影响的是作为儒家观念制度化产物的传统宗法制度及其现代遗产,而不是更根本的基础。为儒家道德的形成。的孝心和亲情。
(二)五德兴衰:兄弟化为友德
以上分析了儒家传统中的血缘亲情在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儒家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讨论。儒家非常重视人伦,把人理解为人伦中存在的节点。夫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构成了人伦中最重要的五种关系,称为五伦。 《中庸》云:“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最”。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异,长辈有‘少年有秩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讨论年轻人的“断绝关系”,“解散”的对象不仅包括家庭中的旁系长辈,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年龄相仿的堂兄弟姐妹。儒家这种意义上的“断亲”,反映了当代社会兄弟伦理关系的弱化和对朋友伦理道德的重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3%2F0514%2Fbde9a5f3j00rulu2n0014c000hs00c2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儒家五伦中,以朋友伦德最为特殊,表现在关系的平等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传统五伦中的其他四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都有尊卑之分。父、子、兄弟源于自然的血缘顺序,君臣代表政治等级,夫妻代表天地阴阳顺序。只有朋友的关系才是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他们因志同道合而沟通,体现自主选择,具有双向互动的意义。
在古代,五伦比父子君臣更重要。朋友往往被视为五伦的终结,进入五伦的合理性甚至受到质疑。正如清初颜渊所指出的:“有人有疑:朋友本性不如父母兄弟,友情不如夫妻,忠义联盟不如夫妻。”君臣之善,怎能排在四者之列?”但从动态的角度看,明末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免费讲学的兴起,游伦在儒家五伦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心印如何基于阳明“万物一”的理念来推动幽论,并认为幽论可以促进五伦的整体实现。顾大少认为,朋友的一德“以心相属”,应置于五德之首。 “朋友是五德之本”。晚清以来,学者们纷纷反思儒家传统的弊端。他们批评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甚至夫妻关系,但只赞扬了幽伦。谭嗣同认为,只有友伦是以朋友之间的自由和人格平等为基础的,主张建立“朋友一伦论”,重建以友伦为核心的伦理秩序。如果你不浪费它,你就会浪费它。”
可见,游论在五伦中地位的上升,符合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的潮流。现代社会,朋友之间友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平等性、选择性、开放性的特征主导了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传统的五伦关系中,朋友、兄弟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所谓好朋友就像兄弟一样。这种“兄弟友情小说”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断绝关系”的现象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兄弟朋友”的趋势,即基于同龄、同代的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定义和选择。朋友的标准。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昆迪的大家庭已经成为过去。 80后、90后、2000后出生的人很少有机会拥有兄弟姐妹。他们对同伴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依靠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来填补空白,而不是属于不同核心家庭的堂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陪伴前者的时间远多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而然地更加习惯于与同学、朋友建立更密切、更深入的关系。反过来,当他们面对表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时,也习惯用朋友的标准来衡量和定义关系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兄弟关系的转变。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和弱化兄弟关系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回到“断绝关系”的问题,如今的年轻人选择与同辈的表兄弟“断绝关系”。本质上,他们正在以朋友的标准重新评价传统的兄弟关系。在同伴关系中,他们更容易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即“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而不是单纯依靠血缘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姐妹”并不意味着否认血缘关系在同伴交往中的意义,也不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只是意味着它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先级的关系。原则。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血缘关系自然就给人一种亲近感。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人际交往选择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非血缘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们会更关心相处是否愉快舒适、价值观是否一致、精神世界是否产生共鸣等等,血缘关系的作用和意义相对降低了。它只是相互沟通的条件之一,不再成为决定性的、优先的因素。
事实上,即使在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高质量的兄弟情谊也是血缘、亲情、精神契合等多种因素的产物。例如,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兄妹一生一世”的深厚真挚友谊,不仅仅在于血缘联系,更在于他们的才华、学识、情怀的契合与共鸣。精神世界。在网络上,不少经历过“断亲”的年轻人也会提到,自己的“断亲”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并不拒绝与所有亲人交往,而是选择与他们交谈、相处。享受与亲人保持联系的乐趣。
他们并不排除血缘关系。兄弟依然享有人际交往的天然优先权,但不再是唯一的考虑,而是放在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中。权衡。由此可见,从儒家五伦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同辈亲戚之间的“断绝”,本质上意味着兄弟情谊向友情关系的转变。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潮流,也体现了儒学发展的内在趋势。 。
三、儒家价值观的现代转型与展望
综上所述,基于儒家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亲情的表达和五伦关系的内在调整两个方面来看待“断亲”现象。就前者而言,家庭伦理在儒家传统中的作用,一是作为道德情感的生成机制,二是建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化的宗法秩序。现在年轻人所谓的“脱节”,本质上就是核心家庭和一些旁系亲属关系的弱化。它不针对核心家庭。作为道德基础重要来源的“自然之爱”亲子情感本身并不受影响。
旁系亲属关系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宗法制度历史残余的现代冲击,是儒家观念制度化的产物。就后者而言,“断绝关系”体现了五伦观念中朋友、一伦地位的上升,并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传统观念中兄弟、一伦的地位和作用。时代,呈现出“兄弟交友”的趋势。综合以上两方面考虑,“断亲”现象并不意味着儒家价值观的衰落,而是提醒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内部调整。
社会生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断亲”是各种因素影响下社会转型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儒学价值的衰落。相反,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儒家传统应该如何积极地进行内部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应该如何从儒家传统中汲取资源,应对现代性带来的个体异化、原子化生存等各种伦理和社会困境,让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保持更多的人性温暖?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多次适应时代的变化,今天也是如此。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还怀念血缘亲情的“自然之爱”,仍然向往温暖善意的人伦伦理和人际关系,儒家的价值就永远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