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园寺禅游活动:唯物主义者与法律博主的佛学探索之旅
这两天,苏州西苑寺参加了@微博佛教组织的“微博博主西苑禅行之旅”。作为一个经常把《毛选》当作枕边读物的唯物主义者(读过《毛选》的人都应该知道革命初期工农运动对宗教的态度),我以前对佛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来自冯友兰。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再单纯作为一种宗教而存在,而是融入到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辩证思维和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在所有的宗教中国化运动中,佛教是最好的。
所以,这次西园之行,我是抱着近距离接触、了解佛教的心态而来的。这对我来说是如此,对许多法律博主来说也是如此。
是的,一群物质价值观稳定的法律工作者,一群平时自称“律师”、习惯了世事酸甜苦辣、带着问号、带着好奇、带着一丝好奇的所谓“kol”。在别人眼里“不讲道理”。带着美好的愿望,我来到了西园寺。
这种心态,这两天碰撞出了极其美妙的思想火花。
这是巫师与巫师之间的对决。
这场对决有多激烈?我简单说一下博主在拈花堂吉群大师遇到的问题大家就知道了:
1、吉群大师,自从我们昨天来到这里以来,慈妙师兄就一直在问我们开悟没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如财富榜、慈善事业等等,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开悟的标准。我怎么知道我是否开悟?开悟的标准是什么?你开悟了吗?
2、济群大师,佛教不是强调人人平等,但为什么同样信佛的女性比男性遵守更多的规矩和戒律呢?
https://sns-img-hw.xhscdn.com/1000g0081r17tomges00049vfuk15c4cbnljlmjg?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3、吉群大师,您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你如何能够指导和教育他人? (这个问题不是法律博主提出的,而是李吉提出的。)
4. 师父,佛陀常说要放下,心空。但如果人没有什么可求的,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太无趣了?就像寺庙里的和尚一样,如果每天只是吃斋念佛,那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 ?
5. 师父,人们进庙烧香拜佛时,总说要升官发财,但佛总说要放下我执、放下我执。那么佛陀是如何看待这些妄想的呢?
6. 师父,您刚刚引导我们打坐。当我们进入冥想之后,我们确实达到了一种感觉心平静、平和的状态。不过,我是一名律师,也办过很多邪教案件。他们使信徒陷入困境。痴迷是一种身心分离、感觉轻盈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沉迷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的总结。
有趣吗?太有趣了。如果大家只是来看一看,问个客气话,那么这次活动的意义肯定不会深刻。
但说实话,在我个人看来,有些问题是唐突的。
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以前的冥想营只问关于人际关系和职业的具体问题,但你不一样。
我们到达的第一天,负责接待的法师就说,你们真是不一样。之前我提到吉群大师的时候,全场都欢呼雀跃,唯独你一提到他,就冷漠沉默。
我想如果我是济群大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也不会高兴。
但面对如此多激烈的问题,他的回答却异常巧妙。
https://sns-img-bd.xhscdn.com/03029g01ke63zmci4eg010wnf8202nzfn5?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比如,听到你开悟与否的问题后,济群法师先是慈祥地笑了笑,然后说,当她问你开悟与否时,其实是在问你快乐与否。
比如,对于和尚只吃斋念佛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友好地笑着说,我们其实也很忙。
他甚至以西方判例法为例,向我们解释男女规则不同的问题。
这些答案看似平淡、轻松,但细细咀嚼,却颇有见地。作为一个坐在山上看虎与虎打斗的旁观者,我感受到了知性的趣味。
哪些提问者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看来吉群大师身经百战,见识颇多。
以《简史三部曲》而闻名的以色列作家尤瓦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那就是没有证据证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 ,而未来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和实现。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历史,人类似乎一直在片面追求物质性,而忽视了自身内心世界的构建。如果有的话,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讲的是修心。我对传统的有神论宗教不感兴趣(如果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现代宗教,那么我信仰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但这次西园寺之行让我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感兴趣的。
唯物主义确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它似乎并没有彻底解决另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以佛教为代表的另一种思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可行的方法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