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5-4-23 11:14:13

2021年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研讨会综述

——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回顾

“.

2021年4月29日,由全国教育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协办的“学科建设与体系建设:如何做好教育基础理论?“研讨会在桂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1所师范大学和教育机构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1

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现状与问题

师范大学是中国师范教育的主要阵地,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师资培训的质量,甚至影响到中国教育的发展。虽然教育基础理论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中处于“第三级学科”或“方向”,但它在理论上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和基础,因此教育基础理论的建设可以直接反映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根本问题。

孙杰元教授首先代表广西师范大学热烈欢迎全国教育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代表来桂林举办此次重要研讨会,他认为此次研讨会必将推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也必将深化教育基础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教育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正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回答以下与《教育基础理论》发展有关的重要问题:如何继续保持教育基础理论的内在动力、内生力和内在决定力?如何在教育学界的基础教育理论中发挥特殊作用?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理解、重视教育基础理论,从而加入到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团队中来呢?他提出最根本的思路是“将重心向下移动”:

首先是向下迈向“实践”,包括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日常生活实践;

二是向下向“青年”迈进,大力加强对 80 后、 90 后等年轻一代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支持,提高学术委员会青年学者的数量和比例;

三是向下向“高校”移动,以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在的高校为载体,通过研究、研讨和示范,参与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他特别提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卓越教育”课程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以及基础教育理论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它被下移至 “ ”。不仅教育教育和教育学有自己的“基本理论”,而且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课程论、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以及教育技术和教育人类学等都需要推广和发展自己的“基本理论”。

李正涛教授希望通过把重心下移,进一步激发《教育基础理论》的内在发展活力。

随后,孙杰元教授向与会代表作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情况的汇报,从“发展观”六个方面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0年的学科发展历程和近5年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 “团队建设”、“研究平台”、“研究成果”、“发展口碑”和“建设前景”。

李正涛教授、孙杰元教授、刘铁芳教授、王琦教授

繁荣

的教育学科也出现在其他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中。

李义江教授重点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呈现了“养育60后、70后、成长起来、90后新兴”的“四代同堂”,形成了教育民生理论、乡村教育现代化等基础理论的重点;

刘铁放教授结合湖南师范大学参与的“十三五”国家教育科研工作成果总结,肯定了教育研究和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也提出了教育基础理论学科的直接贡献和影响不突出的问题。

有代表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学科定位上,教育的基本理论不够明确,导致学科的内容、话语、系统和意义缺乏明确性。

涂延国教授简要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情况,认为近年来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但学科的定位一直是困扰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的难题。

康永恒教授也对这个问题深表同情,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所的专业设置中,也存在着教育基础理论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道德教育等重叠且难以区分的情况。随着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一级师范教育转变,师范大学职能的转变也是教育基本理论定位不清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王教授分析了师范大学的“师”、“难点”和“模式”,认为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围绕着“为什么教”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师范教育培养对象的变化,教育基础理论也应从以“基础教育”为研究对象发展到“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各级和类型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教育基础理论的学科方向乃至学术体系建设也应相应调整。

02

https://img0.baidu.com/it/u=681296515,226954077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的突破与展望

随着教育学更加细致的分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学领域的“边界”越来越交织在一起,教育基础理论的生存空间似乎更加有限。有人认为,教育基础理论学科的困境不仅限于外部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董彪教授从“表达知识”、“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实证知识”和“实践知识”五个方面表达了教育基础理论的跨世纪混淆,如教育学者的多种方式中缺乏话语共同体(“词托邦”),教育基础理论中缺乏实证知识的回顾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程亮也提出了《什么是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回顾曲宝奎先生等人在七八十年代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坚持,今天的教育基础理论不仅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学术结构, 但也发展了不是“为了特征而特征”的学术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夏正江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随着学科的分化,“教育基础理论还剩下什么”,其他教育学科也都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而且教育基础理论无处不在,这说明教育基础理论具有广泛的可转移性。

在广泛的讨论中,与会人员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共识,教育基础理论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互动可能性,在联系和互动中可以实现相互滋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也为新时代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的“突破”带来了启示。

涂彦国教授, 康永恒教授, 冯建军教授, 董彪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将教育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比喻为“骨架”、“身体”、“血”,“学科”是基础,“学术”是核心,“话语”是关键,三者的和谐“体”是完整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只有夯实学术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互动。刘铁放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关注教育基础理论的整体发展,培育学术传承,从而更好地实现与相关学科的互动和教育的实践。教育

基本理论要做好“守一”、“守根”、“守正”的前提,是代表们的普遍观点。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岩认为,不同的学者和个人在不同阶段遇到教育的基本理论时,会有不同的学术兴趣,因此教育基本理论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探究,还涉及学者。其他代表从老、中、年轻学者的精神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涂延国教授分享说,在与老一辈教育学者的接触中,他们在学习中的“纯洁”和“坚持”仍然是今天所有学者值得尊重和学习的榜样。

康永恒教授从教育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出发,认为理论抽象程度高、“寻根”的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者,应该有一点“书”气质。

夏正江教授从学者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治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理论思维的素质、批判性思维的开阔程度、对实践进展的理解能力、对理论追求的勇气。江凯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在博士培养领域的经验,教育基础理论非常重视招收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从这个角度来看,要突破教育基础理论学科的困境,既要从“学”和“人”两方面入手,不仅要建设教师梯队,还要培养接班人力量。

03

教育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互动

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中,将“教育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关系”放在首位,将学术委员会与其他学会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互动作为未来的工作安排。在研讨会上,代表们讨论了来自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教育法、课程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互动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杨晓伟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以“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向教育现代化研究。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什么是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它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如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类似的问题是其他学科必然会触及的基础理论问题,虽然触及了,但能否得到重视是不同的。

康永恒教授回忆起与丁道勇教授就中国幼儿园教育的讨论,认为学前教育深受蒙台梭利思想的影响,而蒙台梭利是以正规培训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也面临着对“为什么”价值的忽视,因此迫切需要教育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基础理论之间的学术互动。

广西师范大学叶北北教授结合数学课堂两个生动的教学案例,认为学科课程和教学法层面缺乏基础理论建设,难以推动二级学科的学术创新发展。在许多跨学科学科中,重要且影响广泛的学术成就往往是基础理论的突破。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马焕玲以教育法学和自身学术史为例说,正是因为许多教育基础理论学者从事教育法学研究,或者说教育法学学者从事教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才实现了教育法学的丰富成果。基于此,马焕玲教授还建议,教育基础理论要有一个开放的研究范围,加强教育的普及。

https://img1.baidu.com/it/u=3566234325,71416261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89&h=500

杨晓伟教授, 叶蓓蓓教授, 马焕玲教授, 王岩教授

针对“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主题,代表们就“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抱一希望、守多””和“教育基础理论跨学科互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李正涛教授以“诚信”和“创新”对讨论进行了总结。

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应遵循学科、学术界和学者的研究传统。

“新”是一个新时代,关注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是教育基础理论学科的新常态和新方向;它是新文科的贡献和价值,是新学科体系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新”是拓展新的教育知识,构建教育基础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新体系。

“新”是一种新机制,教育基础理论学者需要共同探索教育基础理论的“生产机制”以及理论、实践和政策之间的转换机制。

“新”是指新的贡献,要努力使教育基础理论的学术贡献得到体现和突出。

04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还集中讨论了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该研究课题是具有基础教育理论特色的研究课题。

首先,课题组首席专家李正涛教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分工、研究进展、研究困惑等问题作了汇报。特别是提出了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困惑,生成机制的状况如何,“中国性”在国际教育理论交流中的体现和表现,供与会专家学者讨论和建议。

江凯教授, 李毅江教授, 夏正江教授, 程亮教授

围绕主题内容和研究难题,代表们结合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江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需要认真梳理的部分。

李义江教授围绕专题内容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横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国外成熟教育理论体系的联系;二是纵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国内教育思想理论的关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照顾当代中国教育的实践。夏正江教授结合社会学家潘光丹和翟学伟的学术成果,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分析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含义和程度是什么,可能的突破是研究中国的问题,使用中国的词语和概念,反映中国文化。

程亮教授认为,该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化并取得突出成果,一方面要关注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也要关注某些领域的跨学科分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不仅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且要注重如何体现在基础教育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中。另一方面,是如何内化中国的优秀文化;

围绕课题题目,王岩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部分彼此不同,又密切相关,均构成了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李正涛教授对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了积极回应。

在本次会议上,专家学者形成了许多学术共识,对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发表了丰富的看法,不仅关注了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关注了知识层面的学术体系建设,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研究策略。教育基础理论是“一座独特的理论大山,需要努力攀登才能到达,之后,我们可以爬得很高,放眼远方,看到未来的教育之路和只有站在'教育基础理论'之巅才能看到的'教育智慧之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