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太匆匆停下,在半圆遇见时光沉淀的美,砚语心葩文分享
为什么太仓促
停下吧,世界匆匆的脚步
半圆形
遇见时光之美
(以下有图有文)
/一举一动,一兴一衰/
/写得自然,文笔如神/
砚台 文字 心花
文/陈建
岁月匆匆带走了我五十多年的生命,砚台沉默不语,慢慢留下万千思绪的墨迹,也添上几句往事,与你分享。
▼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私有财产,从房子到家具都是从美院借来的,唯一的私有财产就是锅碗瓢盆、书报纸笔。记得小时候父亲送给我的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书,一本精装版的新中国人民画报第一期,一块红木端砚,一支长毛羊毛笔,一盒石印布面精装的《芥子园画册》。我对阅读摄影杂志的兴奋远大于翻阅《芥子园画册》。这个从小自然养成的习惯,一直伴随我到今天。
想想看,这有点像在享受写作的乐趣之前先担心世界!
我爸爸是画家,妈妈是舞蹈家、绣花工。妈妈很早就离开了民族舞蹈行业,在家务农。为了补贴家用,她和朋友接手加工家里的机绣外贸床上用品,每月挣两块钱。她很聪明,在抚养我们几个孩子的同时,还坚持参加各种公益文化工作,当过雷锋展览的讲解员、工厂工会宣传队的导游、电影放映员、古籍装订员等。
如果说我的父亲是国立美术学院的老师、画家,那么我的母亲就相当于民间文化的传播者。这两个家庭文化艺术的直接影响,让我从小到少年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留下了非常深厚的新中国文化烙印和底色。
▼
小时候家里有一样东西我每天都要接触,就是最早的电子管收音机。虽然可以接收短波,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让收听海外新闻,短波开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了作用。尽管如此,我从小还是很喜欢听广播里的新闻、音乐、故事、广播剧等。反正两岁起听到的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学会识字之后,当时只有四页的本地报纸加上《参考消息》也是我每天必读的。
我的父亲喜欢做饭和制作东西,比如乐器、显微镜、放大机、打印机、照片冲印等等,这些东西带来的美味佳肴、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美丽的电影,都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每天在家庭中发生的审美文化的熏陶,就像是将来会发芽的艺术种子,很早就已经种在了我的心里。
▼
后来我进入美术学院,读本科、读研究生、在美术学院任教,延续着家庭和美术学院带给我的当时中国最好的艺术文化理念的内在轨迹,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不幸的是,养育我的亲爱的父母最终却突然悲惨地去世,这给我本该延续的和平文化心态增添了几道深深的悲剧伤痕!
人生中生死离别、得失悲欢、喜剧,让我通过读书体会人生滋味、领悟经典精髓、关爱世界、放下自我等一系列自觉的修行,仿佛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像在演绎一部真人秀电视剧中的角色一样。
▼
陈建
与刘江先生合影
在绘画方面,仔细想来,真正开始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在离开祖国定居美国之后,虽然那时我已经打下了中国画的基础,但那还是一个基本的,都是老文人墨客传统的书法绘画方式。
https://p6-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aa9f1ddff6c348718b5fb39b6f8caa24~tplv-dy-aweme-images:q75.webp?biz_tag=aweme_images&from=3213915784&s=PackSourceEnum_AWEME_DETAIL&sc=image&se=false&x-expires=1696827600&x-signature=dyKEjj9rapP1hS%2BtPiVyq6JZ62k%3D
从吴昌硕、齐白石的笔墨印入手,以潘天寿、黄宾虹的绘画语言、古文、中外文学形象的思想为指导,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传统写意画的内核。虽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突破,但终究还是缺少了当代画家必须具备的现代绘画造型功力。这是我始终很清楚的一个缺点。
幸亏我在妻子的帮助下,在美国的十几年间抓住了机遇,逐渐掌握了绘画最重要的造型技巧和思维方法,既有中西的,也有自己的特点,这真是后天努力弥补的。
所以我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天才意识是存在的,是必须具备的!但是真正的能力,没有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磨练是得不到的!的确,各种艺术理念,特别是艺术为人民服务,写作都要遵循时代伟人的教诲,古人的教诲,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
陈建
与潘公凯先生合影
思想引领文化,审美引领艺术风格,人文反思的庄重与时尚、古朴与壮丽、意识流淌的脉络,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始终存在。
人类对于美好事物与精神意象的追求也是贯穿艺术史的主旋律,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文化内核对艺术本质的限制、政治经济对艺术家的驱动力都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留下了其特定的作品与声音。
当更加现代化、更加科学化、更加快捷的视听工具取代了传统手绘、心绘的绘画记录、表达人们生活的功能时,绘画记录、歌颂时代的独特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文化、艺术的工具,成为一种娱乐、技艺的大众文化消费形式!
▼
陈建
与朱冠田先生合影
各类全国性的美展虽然今天仍在举办,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其原有的引领和震撼人心、树立技术风格标准的特色正在逐渐衰落!
我们呼唤传统,传统也正成为我们的故事和史迹,从文艺为人民服务到人民以文艺自娱的泛审美教育潮流,在中国已悄然形成!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专业艺术家在这场波普艺术的盛行中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定位!!!
▼
陈建
与全山石先生合影
我们有自由,我们有选择;我们可以继续过去的选择,也可以重新开始,踏上新的旅程。
变与恒,动与静,当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沧桑,再次坐在砚台前,整理那些从童年开始渐渐淡去的复杂字句与内心独白,是否也算是对过往自我的一次总结与交代。这一切从内心深处绽放出来的精彩,何尝不是一件隽永的作品呢?
陈建先生作品赏析:
▼
绘
绘画
领带
列表
https://www.vipyl.com/user/webimg/201763/20176318121142.jpg
▼
书
法律
海豹
雕刻
▼
诗
歌曲
做
品尝
钓鱼:池塘边的夏日早晨
文/陈建
夏日蝉鸣,鸟儿栖息在绿荫中,一年的漫漫长夜少了些许忧愁。烈日不早等旅人,清澈的水面泛着金光。别着急,笔已老,清晨是写感受的最佳时节。远方的思绪汇聚,领悟无尽的文字,如一道闪电,诗意奔跑。
沧桑好,思故人如梦。儿时追逐兔子,在花间月下歌舞,漫漫长夜难收心。茶香夹杂奶香,烟雾吐出薄雾,世事如师。我独处,如僧,长江滚滚,卷走愚人的脚步。
夏日的清晨,来到池塘边,拾起李翁诗句的韵律,在富贵轩里钓鱼,试着写一首诗。
2017.7.22
年奴娇:夏雷 文/陈建
夏日雷鸣,四下无人,谁来听天籁?大地灰蒙蒙,闪电肆虐,只见狂风呼啸,大雨倾盆。狂风拍打岸边,巨石轰鸣,滚滚天籁!谁谱写了天籁之音,如此响亮,如此震撼!
想汉唐古丝绸,黄中接漠,战马奔腾,勇士谋士同心协力,擒敌定国,立功立业,历史与梦想飞翔,时光回光返照,天朗雨停,天下同乐,和平搅动神路!
仿蒲翁《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意,恰逢杭州夏日雷雨,受启发而写 2017.8.8
▼
陈坚先生:198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花鸟,师从父亲陈观世及陆昆峰、朱颖人、叶尚清等老师,毕业后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研究班,师从沙孟海、刘江、张缵安等老师。1990年7月留校任教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2年12月赴美国留学16年,在美期间曾任教于加州萨德尔巴克学院、加州理工学院,1999年携夫人赴美国纽约艺术学院学习油画,并多次参访纽约各大艺术院校,受教于各大美术馆的收藏,受益匪浅。 2003年我考入王冬龄先生的现代书法博士班,2005年回国,受聘于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任教。
先前的建议:
— 结束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