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2-18 22:15:03

黄山旅游三季报揭示业绩低迷,山岳景区面临创新挑战与酒店业困境

近日,黄山旅游发布三季报,显示公司业绩持续低迷。作为“中国旅游第一股”,黄山旅游是众多山地景区现状的“缩影”。如何打破依赖山体、业务曲线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的刻板印象一直是山地度假村面临的难题,而无论是山上还是山下,山地酒店都处于问题的漩涡中似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01黄山游客量增加,但酒店业绩下滑

近日,黄山旅游()发布公司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7月至9月业绩仍处于低位。单季度实现营收5.78亿元,同比下降3.25%,净利润1.53亿元,同比下降26.35%;扣除非盈利后净利润1.48亿元,同比下降28.17%。

总体来看,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4.12亿元,同比下降1.58%。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和未扣除的净利润分别为2.85亿元和2.7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15%和33.12%。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08亿元,同比下降38.85%。

与业绩下滑相匹配的是,黄山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24年1月至9月,黄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363.24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2.80%。其中,仅第三季度就接待游客149.03万人次,增长3.35%与去年同期相比。为什么黄山的人数不断增长,业绩却下降?酒店业绩为何也“受到牵连”?

一是免费门票营销力度加大,有效购票客流减少。 2024年前三季度,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363.2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客单389元,同比下降4%;其中三季度接待游客149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客订单388元。人民币,同比下跌6%。景区游客量有所增加,但客单价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景区免费门票活动有关。

该活动从去年4月至6月、11月至12月的免费门票增加到今年每周三的5,000张门票。预计前三季度有效购票人数同比下降约12%。上半年,景区散客游客占比88%,同比增长5.7%。同时,乘坐飞机抵达的游客也免票。有效购票人数的下降意味着高端住宿消费需求减少,因为对于注重高性价比的人来说,山地酒店似乎并不是最佳选择。

二是新兴业态经营拖累,吸引客源能力差。黄山旅游主营业务包括景区业务、索道缆车业务、酒店业务、徽菜业务、旅行社业务、智慧旅游业务。 2015年,黄山在众多山地景区中率先提出“二次创业”。 2016年,黄山旅游明确了“走出去、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二次创业”,通过景区横向并购和纵向产业链延伸,打破公司发展瓶颈,培育新的创业者。生长点,从一座山移动到另一座山。华山谜洞、太平湖风景区是未来投资建设的新兴目的地。

其中,黄山旅游历时三年打造的华山神秘石窟景区将于2021年下半年正式开放。不过,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山麦酷公司(全资子公司)经营上述景区的黄山旅游控股子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约为2593.06万元。一方面,由于投资和修缮期的影响,华山谜洞景区仍处于爬坡阶段,实现盈亏平衡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产品和服务单一,缺乏休闲度假和创意体验产品。游客很可能会“游而不留”,只进行短时间游览,而不在景区过夜,从而减少潜在收入。

此外,徽菜经营的徽商故里品牌下的新老店收入也参差不齐。营业总收入1.88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57%。相比成熟门店相对稳定的利润,新店需要一定的维护。预计。

数据显示,华山米库、太平湖、徽商故里上半年合计亏损约4700万元。新兴业态经营受拖累,导致短期盈利能力未能释放。新兴目的地、餐饮等新业态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酒店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收入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长期有效稳定的客户群。相反,作为旅游业“后台”的酒店却显得有些“被动”。

2024年上半年,黄山旅游酒店业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3.09%,2024年前三季度酒店入住率为57.56%。客流和消费的波动使得黄山的酒店有点“不舒服”。

02 黄山旅游山庄酒店继续前行

随着黄山旅游大力推动“二次创业”,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产业链延伸,不少旅游目的地正在诞生和发展。酒店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承载着游客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服务”与“目的地文化”的情感寄托。黄山旅游深知酒店对于景区的重要性,似乎一直在努力推动黄山住宿业态的更新迭代。

现有酒店翻新升级

https://img0.baidu.com/it/u=155508257,389870002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66&h=500

三季报显示,2019年12月,黄山旅游旗下北海宾馆停止营业,正式启动全面改造。这家曾经是接待政府领导人和社会名流的高端酒店,预计今年年底竣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外立面70%以上的面基层施工。

除了改造黄山风景区的北海宾馆外,黄山旅游将于2022年投资3420万元对山下的汤泉宾馆进行改造,以提高太平湖风景区的接待设施水平为丰富旅游产品业态,黄山旅游与公司控股子公司太平湖文化旅游公司同意投资建设平湖假日酒店改造项目。预计投资额3500万元,资金来源为太平湖文化旅游公司。自筹资金。

同时,黄山旅游表示,预计斥资1.5亿元对黄山风景区外的黄山国际酒店进行升级改造。该项目将使用公司自有资金,预计投资回收期15.15年。这次花费巨资进行改造的主要原因是,酒店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接待设施老化,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流差,产品和业态陈旧,难以推广。满足市场的需求。

完善重构品牌矩阵

在黄山旅游主攻老酒店改造的同时,黄山地区住宿资源的整合也从未停止。 2021年4月,黄山旅游将原莲花酒店管理公司变更为黄山旅游云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旅酒管”),进一步加强酒店及相关酒店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准备重组的云麓酒庄将传承中国智慧和生活美学,致力于打造中国山地度假生活方式与深度情感体验的极致融合。

云麓酒业打造了全新的品牌序列,涵盖轻奢、豪华、高端、中档四大垂直品类,包含风景度假、商务度假、文化主题、生活方式、养生保健等多种产品类型。豪华休闲酒店-云麓;小微精品设计酒店-云前;休闲疗养酒店-云逸;中档及超中档主题生活方式酒店——云夜。公司逐步完善重组为以“云麓”为核心的黄山旅游酒店品牌,通过不同规模老酒店的更新和新品牌理念的规划,构建了更加合理、科学、市场化的品牌矩阵,结束了黄山旅游饭店业无品牌、无品牌的时代。无主题的历史。

跨境联动合作

黄山旅游以成为中国山地旅游目的地领先的旅游公司为使命,不仅深挖和整合住宿行业资源,还积极利用自身品牌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外酒店业态,加强跨界合作。 ——边境联系与交流。

2021年,黄山旅游与华住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景区+酒店”合作新模式。今年3月,战略合作正式启动,黄山首家休闲度假酒店——黄山太平湖漫心府开业。据了解,漫心是华住旗下主打休闲度假品牌,漫心府垂直细分为景区休闲度假品牌。其地点大多位于风景名胜区周围,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此次合作是黄山旅游与华住集团优势互补的双赢策略。在推动酒店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丰富黄山旅游不同业态之间的差距,与国内酒店集团形成相互交流、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

同时,黄山旅游着力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养生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山水村之夜”文化旅游产业新坐标系,积极引进更多国际高端旅游资源。高端品牌酒店。

今年5月底,黄山旅游与途易蓝色酒店合作项目正式签约。 TUI蓝色酒店集团是德国TUI集团最新的全球酒店品牌。品牌秉承“探索极致”的品牌理念,致力于将高品质的住宿体验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目前,该集团拥有约100家酒店,其中20多家位于亚洲。此次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黄山轩辕国际酒店现有酒店的升级改造,创造和探索更多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品牌升级新模式。

03山地酒店与景区荣辱与共

为何山地景区越老越重视酒店板块?山上酒店和景区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看看山上的酒店。目前,大多数山地景区都需要长期建设和人工维护,因此收取景区门票进入景区的现象很常见。山地景区收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山地酒店的可达性。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山地酒店的可达性有限,山地酒店的发展几乎与山地景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捆。

同时,依托山地酒店的强大资源,山上酒店往往是资源高度稀缺的酒店。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很难找到替代品,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地标和地域属性。这类酒店通常是山地景区自营的,如峨眉山自营的红珠山宾馆、峨眉山宾馆、金鼎宾馆等。

这样一家高度依赖山地风景区的酒店,与山地风景区有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随着景区收入下降,山地酒店的销售额也不可避免地下降。除了黄山旅游,峨眉山A也有类似的情况。其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98亿元,同比下降9.87%,归属母净利润下降3.7%至1.11亿元。主要原因是,今年7月受阴雨极端天气影响,进入峨眉山风景区游客146万人次,同比下降5.8%。自然,酒店也出现了下滑。

https://img0.baidu.com/it/u=523762710,28942469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5

再说一下山脚下的酒店。与山上的酒店不同,山脚下的酒店是在一个开阔的山地风景空间内。酒店一般位于山风景区周边或山风景区核心地带。例如,九华旅游旗下的东亚酒店距离九华山风景区检票口仅200米;九华山聚龙酒店距景区检票口也仅50米,面朝百年宫、转元寺,背靠猛虎。形山。在山地景区辐射的景区溢价空间下,酒店的可达性一方面得益于景区交通建设的便利,另一方面摆脱了门票的限制,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但山脚下的酒店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变得更具可替代性。在这种情况下,酒店需要依托山地景区资源,加强酒店品牌优势的梳理和打造,用品牌文化和服务来弥补其可替代性。可替代性。同时,酒店本身也面临着比山上酒店更激烈的竞争。因此,该类型酒店的品牌效益较强,如长白山脚下的长白山云水西岳丽城温泉酒店、长白山温泉皇冠假日酒店、长白山希尔顿逸林温泉酒店等。

当然,酒店推出后,山地酒店和山地景区的关系就已经确定了。将酒店品牌引入山地景区,是为了将酒店与目的地深度链接,将酒店视为景区文化产品的衍生品;酒店依山而建,就是将景区转化为酒店的文化背景,并为其孕育更多的附加属性,两者依存形成一个整体,相互赋能,相互依存。

然而,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脚下,目前山地酒店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过于依赖景区的流量,而忽视了酒店自身的运营管理和品牌建设。由于山地景区仍然依赖“门票”经济,酒店对于景区来说仍然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不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山地酒店的名声普遍不好,尤其是在国庆节期间人们出行的时候。因此,当山地景区整体业绩下滑时,酒店板块也会立即受到影响。

04山地酒店如何才能真正占据主动?

从山地景区接连跟进的旅游动向可以看出,山地景区已经开始由传统的以名山旅游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康养、冰雪等具体的综合开发模式。 、暑假、休闲、度假。当前山地风景名胜区正处于从传统名山向综合性旅游胜地转变的时期。 “你需要坚强才能打铁。”山地酒店如何在景区日新月异的转型期占据主动?

一是将山地酒店打造成文化抒情空间。 “好”的山间酒店有一种抒情的感觉。当人们还没有发现山的时候,山就已经存在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与山的互动情感将凝结成山地景区的“文化琥珀”,而山地酒店就是抒情的载体之一。

正如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样,在山脚下,也有一座充满“佛性”的忠实花园酒店——九华山涵月楼度假酒店。酒店提供一系列与佛教文化相关的人文体验活动,如品茗、抄经、行禅、冥想等,并与小悦悦合作提供疗愈体验课程,如正念行走、坐禅等这些活动和课程帮助游客在酒店环境中体验佛教文化的内在文化氛围,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其次,注重山地酒店空间美学的造景能力。每座山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每一座山居也都力求展现出该地的独特个性。将山地酒店隐藏在山水之中,营造出一个内敛的隐逸世界,是山地酒店必须具备的优秀造景能力。简单来说,如何将山景融入到酒店中,是非常巧妙的。酒店是一座微型山,山就是一座天然酒店。你我一步步融合在一起。

云前·石林崖屋位于黄山海拔1630米的狮子峰脚下,海拔1630米,是一座别致的庭院式住宿。这是一个紧贴悬崖的疗愈空间,跨越了400多年的前狮子林寺。后来,它再次被带到公众面前。古塔、古树、古泉、古门、古道、古寺一路相连。踏入云路,平缓的小路掩映在松林之中。缓步而行,可一步步到达曙光阁,感受天地自然。现代客人可以在酒店内眺望群山,在酒店内追忆昔日的禅寺,天地融为一体。

第三,将演艺体验融入当代消费习惯。旅行时除了看景点外,还需要体验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而当地的表演艺术是了解当地的最好方式。有人说,传统的舞台表演是人类的杰作,但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山水表演才是人与上帝共同创造的杰作。很多山地景区都有大型演艺演出,山地酒店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除了积极参加景区的演艺演出外,一些山地酒店还举办各种小型演出,如酒店、景区脱口秀等。酒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分支空间,不仅提供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与当代客人新消费习惯的纽带。

综上所述,从多家山地旅游上市公司的财报来看,酒店板块普遍表现不佳。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模式的变革之路始终曲折缓慢。山地景区和山地酒店密不可分,但景区是景区,酒店是酒店。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最终你还是你,我是我。当山地酒店不再依赖山生存,当消费者有一天实现从“去黄山住酒店,顺便住酒店”到“去黄山住酒店,顺便逛黄山”的转变,这或许就是山地酒店崛起的时刻。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山旅游三季报揭示业绩低迷,山岳景区面临创新挑战与酒店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