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2-18 00:52:36

常用药零售价暴涨背后:原料药供应链垄断与高价药现象调查

常用药品零售价疯涨的背后

原料药供应链被垄断,一些常用药品价格过高。记者调查

● 从1996年到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在20年间经历了30多次全面强制降价。此后,国家重点关注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频频出台降低药品价格的相关政策。

● 部分原料药的生产审批文件被部分企业垄断,导致原料药价格飞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的打击力度,还要完善原料药的相关审批制度。

□ 记者 温丽娟

一盒罂粟基针零售价从45元暴涨到399元,一盒维生素K1针从99元涨到259元,一盒曲马多片从13.15元涨到30.3元,一盒维生素K1针从13.15元涨到30.3元。一盒肾上腺素针从29.1元涨到29.1元。元涨到60.15元,一瓶鲨鱼肝醇片从33.75元涨到68.25元……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从湖南省某医院独家获悉,去年以来,不少临床常用的抢救、止血、升白细胞等常用药品价格上涨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与此同时,市场上药店零售的多种常用药品价格也大幅上涨。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取消药品加成、“4+7”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药品降价。然而,在这些措施相继出台的情况下,为什么一些常用药品仍然出现涨价甚至减供的情况呢?还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真正让老百姓吃上价廉物美、信得过的药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药品价格大幅上涨

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由于药价上涨,湖南人王宇(化名)近日要求群众从外地购买头孢克肟。她4岁的孩子经常患有呼吸道感染,这种药已经成为家里的常用药。在她家附近的药店,头孢克肟的零售价在15元左右,而在其他一些市县药店则只有三四元。

凭借多年的儿童买药经验和在医院工作的经验,王宇发现这两年一些临床常用药品的价格上涨得离谱。

她给记者列出了涨价清单:鱼精蛋白、盐酸右美托咪定、西地兰、别嘌呤醇、多巴酚丁胺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利福平以及部分痛风药。从去年到今年,价格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

以一盒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为例,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零售价为97.55元; 2019年1月零售价涨至266元; 2019年4月涨至460元。

药品零售价格上涨的背后,进货价格也在上涨:去年以来,一盒维生素K1注射液的进货价格从99元上涨到259元,一盒曲马多片的进货价格也从13.15元至25元。一盒肾上腺素注射液从24元涨到51元,一瓶鲨鱼肝醇片从28元涨到58元。

除了部分临床常用药品涨价外,药店零售的多类常用药品也出现涨价。

“治疗胃酸过多的小苏打片,前两年100片的价格才一两块钱,这几天再买,已经是11块钱了。”对此,医药行业从业者张莉(化名)感到不可思议。

记者在315网查询药品价格发现,目前国内20家药店小苏打片的价格,最低价格为9.9元一瓶,最高价格达到17.8元。

在北京从事药品销售的李浩(化名)也感触颇深。由于孩子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弱,他经常去药店买伊克欣(维生素AD滴剂)。然而去年下半年,该药突然断货。今年4月份恢复供应时,价格居然上涨了近20元。 “以前一盒要20多元,现在要39.8元。”李浩说。

除了涨价,更让李浩感到无奈的是“还经常买不到”。

https://img2.baidu.com/it/u=3535221942,165967094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李浩所说的药品缺货模式,其实是不少药企涨价的常用伎俩。

“如果他们想涨价,通常会先声明缺货,过一段时间再恢复供应,这样才能涨价。”采访中,江西省上饶市一家药店陈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涨价,我只能跟着涨,因为大家都在涨。”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4年以来,部分药品出现了异常涨价的情况,近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常用药品涨价,而且涨得越来越疯狂。 “今年,以硝酸甘油最为突出。其中以硝酸甘油最为突出,片剂(0.5毫克*100片)、注射剂(10毫升)的价格分别从去年的4元、20元上涨到55元、110元。” ”。

5月24日至26日,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海淀区近20家药店发现,复合维生素B从1.5元涨到近10元,涨幅高达600%;止痛药价格从2018年底的3元涨到9元,涨幅达200%;止痛药从2.5元涨到9元左右,涨幅260%。与前两年相比,扑尔敏、罗红霉素、降压药0号、诺氟沙星胶囊、滴鼻剂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此外,安宫牛黄丸、川贝枇杷糖浆、云南白药气雾剂、桑菊银翘散、复方黄连片、清肺化痰丸、999感冒灵、三九胃泰、黄连上清片等成药也出现涨价。不过,部分中成药的价格近来略有下降。

降价政策频频出台

部分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让很多患者困惑的是,一方面国家不断出台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很多常用药品的价格却不断上涨。

记者梳理发现,从1996年国家计委(后更名为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重新掌控药品定价权,到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计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其中规定,除麻醉药品外,一类精神药品,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价格。近20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已经历30余次全面强制降价。

此后,国家重点关注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频频出台降低药品价格的相关政策。仅2018年就推出多项政策:4月,要求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及时纳入采购目录; 8月份,要求提高医生诊疗费和医疗服务费,降低药品价格; 2018年底,实施“4+7”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成功入标的25种药品平均价格下降52%,最高降幅达到96%。

既然各种降低药品价格的措施相继出台,为何一些常用药品仍然涨价甚至停产?

医药咨询机构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石立臣向记者解释,我国医药市场分为政策性市场和非政策性市场。前者主要包括公立医院,药品通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受药价降低政策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包括药房、诊所和私立医院。药品流通实行市场化,企业可以自主定价。

“一些常用药品涨价的原因需要从这两个市场具体分析。”史立臣表示,在政策市场上,即使大规模采购,药品招标领域仍存在三个因素影响药价降低进程。一是政府招标后,部分医院难以保证与药企的采购量;二是难以及时收到货款,影响药企经营;第三,一些地方很容易“跳球”,导致药企遇到前两种问题时很难申诉。

在非政策市场,史立臣认为,很多时候,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很难产生明显的价格引导效应。最终综合因素导致该市场部分常用药品价格上涨。其中,上游原料药价格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

涨价背后各方博弈

API被人为垄断

所谓原料,就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在原料药中添加一些赋形剂后,就成为患者可以购买的药品。

在史立臣看来,如果API增幅超过5倍,可能是人为垄断造成的。 “垄断主要是原料药流通出现问题。”

史立臣的判断得到了安徽省一家制药企业负责人的验证。

这位医药公司的负责人在药品流通领域深耕多年,深谙其来龙去脉。他还代表公司从大型制药公司购买了药品。

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原料药商串通垄断、囤积起来,高价卖给制剂厂。即使原料药生产企业因垄断行为受到政府打击和处罚,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其垄断行为,因为大部分原料掌握在少数原料经销商手中。 “虽然政府的打压遏制了他们抬高药价的能力。行为,但无法控制他们发货的数量。如果一家制剂厂需要10公斤原料,但原料供应商故意只供应1公斤给它,导致制剂厂生产严重不足,市场上就会出现成品药短缺的情况。”

https://img1.baidu.com/it/u=3239336033,264304341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30&h=229

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商业公司与原料药公司签订销售协议,买断全部原料药采购量,然后销售给多家制剂厂。 API公司不能参与定价。这种行为在业内很常见。这称为“包销”或“受控销售”。一旦药品“控销”,其他药品生产企业将无法采购原料,或者不得不高价采购,导致药品供应被切断或成本上升。

北京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芳曾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利润,一些API公司愿意与承销公司合作。例如,某原料药的年需求量为100公斤。承销公司向某原料药厂下了80公斤的订单。这家工厂把原料药全部卖给它,可以保证利润,即固定销售、固定生产。原料药是否受控销售取决于其产量。受承销公司资金实力的影响,承销主要针对小品种原料药。承保的原料药年产量很少超过百吨,一般不足五十、六十吨,甚至十、二十吨,能正常生产的厂家屈指可数。

原料药生产的垄断将严重制约制剂市场。根据原料药与制剂生产企业对应比例抽样调查结果,1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可对应169家制剂企业。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管局副局长李庆介绍,我国1500种化工原料中,50种原料只能由一家企业生产,44种原料只能由两家公司生产,40种原材料只能由一家公司生产。 3家公司可以生产。

“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供应被切断,就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导致药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并会以涨价的形式传导至消费终端。”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短缺课题组副教授李勇向记者解释。

除了人为垄断导致原料药价格上涨之外,环保政策的收紧以及药品质量和运营控制监管的常态化也是原因。

原料药的生产属于制造业,上游是化工产品。生产会污染水和空气。对此类产品的环保控制越来越严格。为了满足环保要求,不少药企纷纷投资改造,部分药企面临倒闭或兼并。

记者查阅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18年、2015年年度药品监管统计报告发现,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有4441家;截至2015年11月底,这一数据为5,065家。

年报解释,在生产企业许可证换证期间,部分企业因未通过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不具备换证条件而推迟换证。药厂数量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药品市场竞争强度下降,从而推高了药品价格。

此外,新版GS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严格验证药品生产工艺并加强监管,增加了商业企业的转嫁成本。 “作为上游制造商,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涨价来保证各个环节的利益,保证产品渠道的畅通。”湖南省一家药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解决药品价格飞涨问题

亟待完善审批制度

4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药品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涨跌正常,但如果出现大幅涨价,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临床急需的常用急救药品和抢救药品,如果供应不能保证,将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患者的生命不能被交易。如果发现此类新问题,我们必须坚决予以遏制。

追根溯源,想要遏制一些常用药品的涨价,原材料的垄断问题就不容忽视。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材料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迫在眉睫。

医药数据服务平台总经理张步勇认为,这实际上是因为一些原料药的生产批件被一些企业垄断,导致原料药价格疯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的打击力度,还要完善原料药的相关审批制度。

史立臣还告诉记者,在原料药垄断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原料药注册制度以及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关审批制度等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放开原料注册制度;二是加大对垄断的打击力度,通过比对不同阶段的进货发票,是否存在垄断就一清二楚;三是推进产品试点,将区域性医药市场打造成“五大”产品。开拓全国市场,完善医药产业,对企业也有利。”史立臣表示,“这三点一旦落实,非政策市场药品价格就会下降。”

李勇还建议,从法律角度,重点是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医药原料人为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消除药品非正常涨价的动力;此外,放宽医药原料供应准入门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药品原料到消费终端的中间流通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建立有效的常用药品储存、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

制图/高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药零售价暴涨背后:原料药供应链垄断与高价药现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