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解析:常态货币政策与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引起市场关注。目前,我国仍实行正常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尽管央行资产增速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降准放松了流动性约束,增强了货币创造能力,这与此前外国央行曾经实施的“缩表”有本质区别。量化宽松的结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走向。短期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看关键是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约束变化。1、美联储扩张资产负债表就意味着放松,收缩资产负债表就意味着紧缩。
美联储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典型发达经济体央行。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国债和负债端的现金发行占比均在90%左右,两者基本持平。美联储主要使用利率工具,较少使用法定准备金率工具。
2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https://img0.baidu.com/it/u=2479777038,259975487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499&h=371
危机过后,利率跌至接近零下限,传统利率工具失效。美联储通过三轮量化宽松(QE)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一步放松货币条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国债、MBS和负债端的存款准备金快速增长(图2)。由于美国法定准备金率常年处于较低水平,增加的存款准备金大部分是超额准备金,相当于直接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货币政策宽松。 2017年,美联储推出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并停止对部分到期债券进行再投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国债、MBS和负债端的存款准备金(主要是超额准备金)稳步下降,直接压缩了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流动性方面,货币政策正在收紧。
2、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扩表是“紧”,缩表是“松”。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中央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资产方主要由外汇储备(以外汇账户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和银行债权构成,负债方则以银行债权为主。债务和现金占主导地位。同时,我国实行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导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效果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动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
2002年至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端外汇持有量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超额准备金快速增长。现阶段,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资产负债表,但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被冻结(超额准备金减少),从而减少了银行和银行的可用资金。对银行贷款施加流动性限制以创造存款。货币政策操作正在“紧缩”(图3)。对冲外汇持有量的被动增加后,货币政策总体稳健。
图3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https://img1.baidu.com/it/u=1867533505,179419029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13&h=500
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外汇余额一度快速下降,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质押式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弥补外汇余额下降造成的资金缺口。同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抵消银行因存款增加而需要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事实上,降准并没有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而只是影响负债端的结构。但考虑到降准是政策效应较强的操作工具,央行还将减少逆回购、MLF等操作,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也可以根据经营需要减少对央行的负债。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下降或收缩。因此,近期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环比收缩主要发生在降准当月或次月。但从长期来看,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操作,放松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的流动性约束,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挥了对冲作用,保持了货币状况的总体稳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政税收征支、现金投放和提取都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因此,观察个别时间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不一定准确。没有多大意义。从更长期来看,虽然2005年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出现一定波动,但除2009-2010年外,我国金融机构各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稳定,这也说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稳定性。以上是稳健的。 (超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