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圈子功能争议事件:芝麻信用分刷屏、彭蕾道歉与媒体深度解析
【文章结构】1.事件回放
2. 媒体观点
3、彭蕾道歉
4.思考事件
1.事件回放
前几天,因为支付宝推出了“圈子”功能,大家的朋友圈里都充斥着“芝麻积分”。
为什么人们愿意分享他们的芝麻信用分数?因为支付宝的“圈子”功能只允许特定女性发布图文,而男性用户只能打赏,而且只有芝麻信用分750分以上的人才能发表评论。
最具争议性的是女性用户发布的图文,主要是诱惑性、挑逗性的照片。那么用户限制也是令人反感的。
支付宝在社交领域的进步如此之大,以至于被嘲笑为“社交的一小步,补偿约会的一大步”。 “国民老公”王思聪评价:“O2O卖淫还是挺糟糕的。”
2、媒体观点
迫使支付宝最终下架产品并发出道歉信的并不是网友的谴责,而是官媒的声音。央视和人民日报都发声了。
央视批评称:“以热点照片为诱饵,撬动阿里巴巴社交生态,进一步激活信用业务,但其商业逻辑遵循的是平台道德。这些产品设计围绕荷尔蒙展开,被认为低俗。”
央视还含蓄地提到了法律红线的问题:“芝麻信用评分还揭示了个人财产状况。对于信息时代来说,这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3、彭蕾道歉
网民的强烈反对和官方媒体的谩骂促使正在美国出差的支付宝负责人彭蕾道歉。
4.思考事件
https://img0.baidu.com/it/u=1940540985,38206974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34
从彭蕾的道歉信和这起事件中,你能读到一些背后的内容吗?有几点:
1、彭蕾为什么说现在是最悲伤的时刻?
彭蕾说:这两天是我来到支付宝七年来最难过的时刻。为什么?
1、支付宝被诟病。
人民日报和央视的批评是监管部门未来可能渗透的信号。这种压力的深浅只有彭蕾自己知道。
2、支付宝已经触底。
支付宝大尺度照片确实有悖于阿里的文化和价值观。
阿里巴巴历史上,曾有一位与彭蕾级别相当的高管公开道歉。阿里巴巴前CEO卫哲因供应商客户欺诈事件辞职并致歉。作为首席执行官,他未能捍卫公司的价值观。
3、支付宝被污名化。
最让彭蕾伤心的是,她一直视如己出的支付宝却遭到污名化。支付宝靠的是“信任,因为简单”。那现在呢?
2、这个产品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彭蕾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的结论是:
1.产品是用心打造的。
支付宝系列圈子产品的设计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的制定显然都是提前策划好的,包括产品服务员大尺度照片的友情提醒。
2、结果是无意的。
尽管支付宝对结果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彭蕾承认,这一次伤害了用户的感情,也让坚信阿里文化的同事产生了怀疑。
3.这起事件是否有人幕后黑手?
此事件传出后,各路专家开始从产品营销、事件公关等角度进行解读。我们的观点是:
1.你永远是唯一的推动者
彭蕾反思道,圈子这么多,为什么嘟嘟的事情就这么无情、放大呢?这背后有人吗?其实没有。
这起事件是典型的不作不死事件。支付宝向用户发出什么信号?我们也能做一个安静的支付工具吗?
2.发起人确实是竞争对手
https://img2.baidu.com/it/u=1450146750,113322586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958&h=500
彭蕾说,在场边打球有没有坏处?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所以,那又怎么样?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谁谁谁”是在暗指微信当年的卑微出身。看到微信用社交走红,微信跨界用支付,没有人反感。支付宝为何跨界使用社交网络?你就这么反对吗?
3、支付宝该如何转型?
彭蕾表示,支付宝需要转型,这是一个不再需要回答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型?
1.是个好产品吗?
彭蕾表示,圈子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包括支付宝的实名用户、风控系统、大数据能力、信用体系,可以让更多美好、积极的事情发生。
但目前,除了圈子之外,支付宝似乎还没有思考如何运用“实名、风控、大数据、信用体系”。小编觉得支付宝的“敬业福”和“充值群”功能体验不佳。
2、支付宝还能继续发展社交媒体吗?
彭蕾表示,感谢公司内外人士从理性角度分析、帮助出谋划策。
问题是,各界专家对于支付宝还没有拿出什么好主意。大多数结论都是建议支付宝放弃社交道路。马老师和曾明老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4、这就是支付宝事件。谁来承担责任?
1.工作时
事件发生后,彭蕾着手重点解散涉嫌边缘化的人圈子,并永久封禁恶意发布超出底线图片的用户账号。这是外界的解释。
2.关于团队
彭蕾还表示,团队要想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事实上,这是为美国回归准备检讨团队,重组业务和管理图景。
3、谁的错?
中秋节期间,抢月饼的程序员会被视为违反价值观,会被解雇。这起事件影响如此之大,为何没有具体责任人?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