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2-6 19:48:16

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艺术实验及其全球影响与中国话剧体制革新

小戏剧运动是19世纪末法国“自由戏剧”的一次艺术实验。此后它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在戏剧理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中国小戏剧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新的戏剧体系,使戏剧走正规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用“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 其次,以导演为中心,提出并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和表演体系与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第四堵墙”理论。编辑本段“小剧场”运动的背景随着“热爱美剧”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美剧的表演中心逐渐转向戏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表演,而这些表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这一时期倡导的“小剧场”运动的艺术实验。 “小剧场”运动的由来 编辑本段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来流行于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这正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时期,即取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统治西方戏剧界的戏剧创新运动。它拉开了西方和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创新了。编辑本段“小剧场”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内容宋春芳1919年写的《小剧场的意义:起源与现状》是第一篇介绍和倡导小剧场运动的文章。

https://img1.baidu.com/it/u=1628212896,254018640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7&h=500

随后,人民戏剧学会在其官方杂志《戏剧》上进行系统宣传,报刊、出版社也发表了大量相关译文和文章,其中包括陈大悲撰写的长文《爱美戏剧》。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有别于新文明戏剧的新戏剧体系,使中国戏剧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取代以导演为中心的“明星制”,将剧作家的创作、演员的表演、舞台美术的设计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体现就是“戏剧艺术”。胡适模仿易卜生《诺拉》的《一生大事》是现代戏剧最早的剧本。 1924年,洪深为戏剧社改编并执导了《少奶奶的扇子》(改编自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在新的排演体系上做出了示范性的努力,成为了一场“经典演出”。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并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和表演体系和模式。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现实生活的“舞台幻象”。舞台艺术追求逼真、栩栩如生的效果。演员的表演需要生活在舞台所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他们不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追求逼真的效果。剪辑是如此自然。这开创了对中国戏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戏剧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编辑本段“小剧场”运动对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影响,就是以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有别于文明新剧的戏剧体系。其核心是用“导演制”取代“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培养了田汉、丁西林等著名剧作家。胡适模仿易卜生《诺拉》写的《一生一事》是现代戏剧最早的剧本。创造社的郭沫若和田汉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剧作家,被誉为“写剧的诗人”。其中,田汉的处女作《凡尔嘎与玫瑰》与当时现代戏剧以悲剧、多幕剧为主的情况不同。丁西林创作了一部艺术上非常成熟的独幕喜剧。被誉为“独幕剧大师”,代表作品有《黄蜂》、《醉酒》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艺术实验及其全球影响与中国话剧体制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