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AI技术引领数字时代,智能科技照亮未来图景
“碰碰”把智能查询机器人“装”进手机,“刷卡”穿越AI电影去月球旅行,“扫描”喝一杯机器人特制的咖啡……从无人驾驶到智能家居,从数字文创到健康科技,走遍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AI含量”极高。前沿的技术成果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照亮了数字时代的美好未来。世界互联网大会过去的10年,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的10年,其中人工智能的印记尤为深刻。从“普惠、普惠、韧性”到“以人为本、智向向善”,人工智能的发展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不仅是关注发展机遇的“智”,更是关注发展机遇的“治理能力”应对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拓宽了创作边界,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开辟了更多想象空间。一方面,数字智能“创新”,赋能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比如,在进博会专门打造的AI体验馆,人们可以走进AI全息舱,变身数字人,与李白一起“举杯明月”。想象未来,虚拟数字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博物馆、景区讲解,将解锁智能语音讲解、虚拟展示、智慧游览等文旅新服务,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优秀传统文化。
https://img0.baidu.com/it/u=2778891697,36117764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另一方面,数智“行善”,有助于创新应用与无障碍场景深度融合。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的智能仿生手,可以让残疾人佩戴它写字、举起重物;形状像大型天文仪器的AI体感康复仪,可以提高运动康复训练的舒适度和乐趣;好运盲文雕刻机、盲人中文翻译机等利用数字智能技术研发的设备,致力于让视障人士分享科技红利……无障碍应用的背后,蕴藏着澎湃的科技动力,彰显着视障人士的作用。技术服务社会并弥合数字鸿沟。人文关怀。
只有以“智”促“政”,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赋能美好生活。在“万物源于文明”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绘画、音乐、影视等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科技的双刃剑特性,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智能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安全和隐私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在“人人都成为设计师”、“人人都成为导演”的同时,AI“抄袭”、“换脸盗音”等隐患也随之产生。实现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必须通过积极治理应对新的安全风险挑战。
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必须明确技术使用的边界。发布《人工智能生成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注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细化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注指南;一些文学比赛、杂志征文明确拒绝AI参与创作投稿,保护创作者版权……只有用技术创新应对AI滥用,才能更好保证监管有力有效。博览会上,防止智能摄像头“窃取”隐私、让“AI换脸”无处藏身的网络安全产品备受关注,体现了“用科技对待科技”的探索进展。网络安全是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地板”。只有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才能保证人工智能与人类健康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https://img2.baidu.com/it/u=1477197398,151956097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为机器“立心”,为智慧“赋能”。人工智能的“基石”是算法而不是魔法。无论科技潮流如何涌动,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都应该始终保持。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人文温情,拥抱智能向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共享美好、美好的数字化未来正在由远及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