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2-5 10:41:54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扫码查看下载

所有资源

整理知识点

背景:新成立的中华民国迅速陷入混乱。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靠政治体制改革并不能拯救中国。彻底净化旧封建文化的毒害,开展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运动,必须激发人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育人民的独立人格。 。

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对青年的警示》。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上海到北京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职务:《新青年》、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科学。

内容:

1、批判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恢复尊孔的行为,《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 促进民主和科学。 (德先生、赛先生)

3.推动文学改革。胡适发表《文学改革初论》,主张用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论文学革命》,主张建设新鲜、通俗、通俗的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后来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缺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些片面。

同步练习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一个。 《民报》的创立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志》的创立

D.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一个。 1898年改革运动

B.晚清新政

C. 1911 年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在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着书立说,宣扬进步思想。右边所示的出版物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一个。 “自强不息”与“求富”

B. “向夷人学习,练夷人之术”

C.“民主与科学”

D.“与俄罗斯和共产党结盟,支持农民和工人

4、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正在探寻救国救民之道。下列关于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一个。学习技术-学习系统-学习理念

B.学习体系─学思想─学技术

C.学习思想──学习系统──学习技术

D. 学习技术──学习思想──学习系统

5.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顺序是()

① 自强不息 ② 改革与改革 ③ 民主与共和 ④ 民主与科学

一个。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取得理想的成功,但在这场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接受了世界革命思想,从乌托邦走向实际行动,开创了五四运动的新时代。中国革命的方向。”材料中提到的“世界革命思想”是指( )

一个。马克思主义

B.三人原则

三、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想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信息。他们应该选择的出版物是( )

一个。 《新青年》

B. “宣布”

C.《中外志》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朋友的信中写道:“25年来,能代表三个时代的杂志只有三本,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十五日报》 ”另一个是《新民丛报》,一个是《新青年》。《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

一个。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国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 尊重孔子的复古时代

9、鲁迅《狂人日记》写道:“我查历史,发现这段历史没有年表,‘仁义道德’三个字歪歪斜斜地写在每一页上,我睡不着。”反正我仔细一看,直到半夜才看到书上写满了“吃人”三个字:“对这本书和这段话最恰当的解释是()。

一个。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疯子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而且读得很仔细

C. 估计这本书是五四运动之后写的

D.作者用狂人的言语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10、有一副对联:“白话能通神,红楼梦、水浒,不可思议;文言恶心,什么是欧阳修、韩愈。”这种崇白话、反对文言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一个。洋务运动时期

B. 1898年改革时期

C. 1911 年革命

D、新文化运动时期

参考答案:

1-5 BDCAA

6-

学习指导

内容要点:

认识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知识结构:

需要了解的要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https://img2.baidu.com/it/u=98104399,346818330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36

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陷入了政治混乱。仅靠政治体制改革救不了中国。要激发人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开展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运动。

2. 上升时间及迹象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给青年的忠告》一文。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职务: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

内容和意义

1.内容:

(一)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二)弘扬民主和科学

(三)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含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路作用。

新文化运动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片面看法,但它仍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程大纲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作品;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

焦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文字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一)新中华民国迅速陷入政治混乱

(二)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靠政治体制改革不足以救中国。要激发人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人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清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思想文化革命。领域的创新运动。

后台扩展: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企图复辟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

③意识形态: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动格格不入。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创办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职务:北京大学、《新青年》

口号:民主与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进行了强烈批判。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二)弘扬民主和科学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三)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有胡适的《文学改革略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批判旧道德文化,崇尚民主科学,就是提倡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一场思想革命。弘扬白话文学,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我们国家的维新、复辟、共和、帝制,都是由政府党和在野党主张去斗争的,但如果老百姓在那边看火,他们就会熟悉并熟悉它。”不为所动。”

积极的: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震动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了铺垫。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些片面,对中西文化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对于外来文化,排外政策是错误的。进步的外来文化应该尽可能地吸收,作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参考。盲目照搬的政策也是错误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照搬,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弘扬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说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从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价值。研究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待问题。

【线索整理】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进行的一场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1911年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带来了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也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了铺垫。

【知识总结】

【人物简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京大学,发展“学术”和“自由”风格;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学院院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宣城等“新派”人物来北大任教。他采取“思想自由、包容”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政策。制度,促进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实践】

1、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A.《新青年》在上海首发

B、《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

C.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D.陈独秀发表《给青年的忠告》

二、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①“自强不息”②“民主”③“求富”④“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鲁迅

4、从1920年秋开始,全国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汉语课程改为白话文。到1922年冬,所有文本教科书都被废除。这与以下哪项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A、洋务运动

B. 1898年的改革运动

C. 1911 年革命

D、新文化运动

https://img1.baidu.com/it/u=3848214410,93443546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40&h=393

5、陈独秀在《给青年的忠告》一文中提出:“中国人如果想摆脱愚昧时代……就应该重视科学和人权。”这篇文章应该发表在

A.宗教改革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北伐期间

D.抗战时期

6、有学者认为,晚清儒学的第二次危机,仍然是源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危机。它“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这场危机是

A. 1898年的改革运动

B. 1911 年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为目标,主要是因为()

A、儒家落后与资产阶级文化

B、袁世凯掀起恢复尊孔的逆流

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流程及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中的白话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了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意识和科学意识。 。

教学中的两个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个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程

20世纪初,在北大的讲台上,有海外归来西装革履、大力宣扬新思想的进步人士;还有长辫子、穿马褂、健谈的封建长辈,互相批评对方的想法和观点。 ,发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2、新课程教学

目标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本题内容,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老师总结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企图复辟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

③意识形态: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动格格不入。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问:请同学们从课本上读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符号、代表、立场等基本要素吗?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时期是1915年;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立;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④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立场是北大和《新青年》。

目标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下列表格:

2、老师总结强调:批判旧道德、旧文化,倡导民主、科学,就是提倡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思想,反对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是一场思想革命。弘扬白话文学,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教师讲授材料:

陈独秀说:“我们国家的维新、复辟、共和、帝制,都是由政府党和在野党主张去斗争的,但如果老百姓在那边看火,他们就会熟悉并熟悉它。”不为所动。”

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和所了解到的情况,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教师提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地位。这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兴趣。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些片面,对中西文化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 教师演示材料:

“对于外来文化,排外政策是错误的,应该尽可能吸收进步的外来文化,作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借鉴;一味照搬的政策也是错误的,应该根据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进行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照搬,而要批判地接受它,以弘扬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我们来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从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价值。研究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待问题。

3. 课程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进行的一场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1911年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带来了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也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铺平了道路。

四块黑板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以史实为依据;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所有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比较,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积极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善情感、升华人格。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工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文引导

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之处,将在通知您后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