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30 17:52:40

拼多多:中国商业走势的试金石与市场分歧的焦点

湖湘大商集团出品

作者 |方玉虎香 主笔

标题图片|视觉中国

如果你想测试一个人对中国当前商业趋势的判断,拼多多可能是最好的试金石,甚至是唯一的试金石。拼多多被认为是下沉市场、增加新消费者的代表企业。近期,业内对于该公司走势的判断出现了明显分歧,甚至有证券分析师对此展开了争论。背景是拼多多2019年三季报的业绩让资本市场略显失望。 2019年第三季度,拼多多亏损23亿元,季度获客成本为108.63元,高于上一季度的80元。市场方面,看好拼多多的人依然不少。

在前不久结束的虎秀FM节问答环节中,阿里巴巴前CEO、嘉鱼基金创始人卫哲先生在回答现场提问时表示,因为拼多多,之前拒绝电商的妈妈——商业也开始网上购物。卫哲认为,拼多多的贡献在于“用社交的方式,把中国最后少数人(不使用电商的)带上电商舞台”。但他也指出,“中国的非主流谁能俘获? ,我相信拼多多做得很好,但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非主流人群都被拼多多俘虏了。 “而一旦进入电商世界,用户也会开始接触其他电商平台,开始新的比较。

也可以说,拼多多尚未形成用户心目中的认知垄断。

如何看待用户规模壁垒,是拼多多争论的核心点。第三季度,拼多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5.363亿,同比净增1.508亿,较上一季度的4.832亿净增5310万,创下单季度最大活跃买家数。上市以来的增长。如今,拥有超过5亿用户的拼多多真的有自己的护城河吗?这条护城河坚固吗?这些问题足以考验一个人对中国市场走势的判断。

笔者认为,下沉用户和低价是研究拼多多的两个核心视角,从中可以看出拼多多是否有真正的壁垒。总体来说,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拼多多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另一方面,今天的拼多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低价是一种能力吗?

在备受关注的国盛证券95页的看跌报告中(《拼多多可能不会火三年多》),提出了一个观点:拼多多价格低是因为折扣。换句话说,折扣更便宜,而不是成本更便宜。成本下降是由于供应链效率的提高造成的。

“至于拼多多的便宜,我们认为是因为折扣。拼多多上的产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与阿里巴巴京东相比,拼多多的产品竞争力最弱。大多数拼多多产品竞争力最差。阿里巴巴和京东上其实有相同的产品,拼多多上也有卖。有些商家也隶属于阿里巴巴和京东,但反之则不然。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很多“爆款”并不在拼多多上销售。我们认为拼多多的产品成本与阿里巴巴和京东不同。这些产品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目前价格略低是因为双向补贴,而不是拼多多成本更低。”

报告还发现,拼多多的“热销”产品并不是很特别。他们的产品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上有很高的重合度,拼多多的“热销”产品大部分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上销售。换句话说,不存在定制差异。报告还有一个核心假设:如果同一款产品在几大电商平台价格相同,拼多多还有优势吗?

基于此,报告还得出结论:

https://img0.baidu.com/it/u=2595672050,2694114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83

拼多多的产品本身并没有在制造端降低成本。相反,拼多多改变了渠道成本比例,将很大一部分成本转移到自己身上,让商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与阿里巴巴、京东类似的成本。此外,大多数商家都欢迎新的流量平台,因此会有一定的利润分成,使得拼多多的部分产品售价低于实际成本较低的阿里巴巴和京东。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低价是否构成了今天拼多多的核心能力?或者只是大额补贴造成的现象。

有观察家向虎嗅指出,拼多多存在的理由和被乐观的理由是,在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低线市场的很多制造产能实际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工率不足。然而,拼多多却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利用这些产能,可以在低利润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这就是拼多多模式的土壤。

在国盛证券的分析中,一切都是基于拼多多渠道成本的正确计算。我们也姑且承认计算方法并不唯一,可能还有其他的解。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在成本结构上,拼多多已经努力将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以及包括售后在内的物流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持低价。但这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真的和拼多多倡导的+迪士尼模式有关吗?还是拼多多所说的本来就是资本的意思?

该模型有两个前提。首先,加成率严格控制在14%以下,这是低价的保证。但事实上,它是通过一种有形的“补贴”方式来维持的,那就是巨额的会员费收入。通过会员费弥补产品销售毛利较低的情况。这种模式一看就很容易理解。但它的定位是中产阶级,和拼多多目前的定位完全不同。因此,拼多多能否在低线市场复制“会员制”还不得而知。

二是利用少量精选的SKU进行反向定制或买断。拼多多拥有大量的SKU,这更像是一种平台属性。

为什么选择少量的SKU?其实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真正把控产品的品质和调性,满足定制商的要求。简单来说,这也是一家“碰货”的制造型零售商。其次,少量的SKU可以实现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这里的成本和效率,包括B2B的物流成本,可以最大化的进行密集的运输调配和转运。

拼多多看起来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模型能否像往常一样形成逻辑闭环。如果我们承认真正实现大规模定制是拼多多低价能力的核心保障,那么在平台型电商中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如何既保持平台属性,又深入供应链制造端?真正的定制而不是OEM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用户规模是障碍吗?

说起拼多多,就不得不说它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积累的用户规模。这些用户的支持也是拼多多看好的最大原因。

然而,在虎嗅Pro“公司价值”部分的研究中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那就是拼多多的瓶颈到底是用户增长还是用户留存?

虎嗅Pro的“公司价值”部分指出,拼多多前期借助微信流量和用户裂变实现了用户爆发式增长。但随着红利消退、用户基数增加,拼多多的用户增速逐渐放缓。因此,拼多多最大的问题不是用户增长,而是用户留存。

“从历史数据来看,每投入1亿元的销售费用,拼多多只获得1亿元甚至不足1亿元的营业收入。如今,拼多多投入29.71亿元的销售费用,换来的仅是27.09亿元。”收入;其中,投资60.24亿元,在华实现收入56.54亿元; 48.89亿元带来了45.45亿元的收入,显然,拼多多销售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很低,这一举动是不可持续的。

https://img1.baidu.com/it/u=2713063701,123104153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10&h=500

“拼多多的现有用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户补贴。如果补贴减少,用户肯定会流失,这反映出拼多多的用户粘性不高。拼多多获客后仍需投入大量成本。 (补贴)维持现有用户的活跃度。目前,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已达4.83亿。如果想要维持现有用户的活跃度,就需要继续提供补贴(补贴一旦失去,用户就会转向京东和阿里巴巴)。投入高成本很难以低成本留住用户。”

也就是说,拼多多的用户留存成本与获客成本基本持平,而阿里巴巴和京东则已经到了留存成本远低于获客成本的地步。拼多多能否缩短这个时间差距?

尤其是在目前的模式下,拼多多自身的造血能力也不足。虎嗅精选《公司价值》研究显示,拼多多目前主要依靠资本输血维持运营。 2016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为正,累计净增加404.23亿元。增加主要是融资活动所致,累计贡献272.24亿元。

拼多多对资本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方面,平台持续亏损,净利润持续为负,自生“造血”能力不足;第二,回到之前所说的,获取和留住用户需要投入高额补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拼多多来说,获得收入并不困难。就看拼多多现在愿不愿意这么做了。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它。除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之外,阿里巴巴和京东还有哪些护城河?

简单来说,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实际上是用户规模+支付工具的双保险。正是因为支付宝的存在,用户一旦进入该平台,其用户资产就很容易变成金融资产并积累起来。性别相对较高。

相应地,虽然京东的支付工具无法与阿里巴巴、腾讯相比,但京东早期投入建设自有物流配送体系已成为强有力的壁垒,形成了“用户规模+自有物流”的双保险。通过更好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

无论是物流系统还是支付工具,外界并不清楚拼多多下一步的部署会如何。但毫无疑问,当单一用户规模无法形成互联网所谓的赢者通吃效应时,拼多多唯一的护城河仍然不够宽。这个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巨头,依然有着诸多防御工事。建造。

(虎秀Pro的《公司价值》对本文也有贡献)

结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拼多多:中国商业走势的试金石与市场分歧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