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29 03:50:45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品德与做人准则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德育的重点。小学语文课文是精心挑选的经典著作,对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课堂教学

导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阐述了语文课程理念,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求,还明确了开展德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事实上,很多同行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些是宏观层面的理论构建,有些是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笔者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了语文教学中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一些感悟,在此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1、寻找课本中的德育内容。

找到德育要素与知识点的连接点是实现德育渗透的关键。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这些要素,寻找它们与知识点的联系,以便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老师通过课文的讲解和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邱少云的英雄精神和牺牲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根据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德育熏陶。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德育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发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的道德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将和》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分析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沟通的重要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结力量”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发展,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语言文字的训练渗透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非常重要,而这个环节也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绝佳机会。首先,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无形中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教授古诗《同情农民》时,对“锄地之日正午,汗水从庄稼滴到土里”的解释,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辛苦。赢得了食物。然后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努力。这种将品德教育融入语言训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品德。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模仿、拓展等语言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德育内涵。在讲授《我不能违背诺言》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自己信守诺言的经历。在抄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值得信赖的精神。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促使他们理解德育的内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https://img0.baidu.com/it/u=4012444390,41829856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2

2、开发适合语文教学的德育课程资源

如果在语文课程中充分挖掘人文素养,就能获得良好的德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上默默进行德育,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老师可以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与大师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品行。教师还可以提供温暖的作文点评,架起沟通的桥梁,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需要注意这个过程:道德素养的发展和饭后营养的吸收有不同的机制。后者是自然形成的,而前者则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没有科学方法的支撑,教师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再丰富也不会发挥作用。上面强调了课程资源开发“可加工”的原则。当这些德育课程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我们要保证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加工,让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养分能够被学生吸收。 。

例如,在教授课文《慈爱的母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母亲与生活中的母亲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对于很多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完成这个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母子之间的教育主线明显表现为母子追求母子的成就。在家庭教育这条主线的引导下,母亲为孩子所做的努力不容易被孩子察觉,很多母亲自己也并不在意。这实际上造成了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解读,收集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生活实例——这就是德育课程资源。然后在课堂上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学生就能重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浓浓的母爱”,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3、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创设情境,渗透道德修养教育。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五壮士。强者的英雄事迹。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对五壮士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为了小组合作和深入探索,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五位英雄的英雄事迹进行深入探索。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总结,深入了解五壮士的事迹和品质。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五壮士不屈、英雄、无畏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五英雄作战的场景。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五壮士的思想和情感,体会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牺牲。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五英雄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与文本对话,有机渗透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德育内容。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详细分析课文思想,并利用相应的故事和人物描述来探究相关的思想道德要素。如果可以的话,教师还应该适当扩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无形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材是他们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语文课堂是他们接受德育的最好场所。教师需要与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中隐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引导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小学课本中一些描写自然的经典课文,如《攀登天都峰》、《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这些课文都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有描述人物的文字。诸如《我的叔叔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等,都包含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肯定和赞扬。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情感,及时渗透相关德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5、对话生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语言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组织学生学习汉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相应的语文知识,还包含许多人生道理。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与生活结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https://img1.baidu.com/it/u=3024536556,34240886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1

例如,在教授《司马光》课文时,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司马光小时候非常聪明、机智。当他遇到问题时,他能够冷静、迅速地处理。然而,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未能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如果学生在野外被黄蜂追赶,该怎么办?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黄蜂的生活习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学习司马光淡定从容的处事方式,尝试利用黄蜂、波衣或用手抓其他东西并将其扔到远处以吸引黄蜂的注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表情对话,助力德育深度内化

统一教材中的单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写作练习等策略,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让学生学好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接受课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教课文《一幅驰名中外的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动态的场景,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想象力和穿越时空的旅行。回到北宋汴京,感受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培养自己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论: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认识到纪律育人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就能有意识地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让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成为道德素养发展的基础,而德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应该相辅相成、相互支持,这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式。

参考:

梁爽.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研究.教育,2023,(35):128-130。

魏华芳.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小学教学研究,2023,(35):28-29+32。

附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品德与做人准则